转自:上观新闻
交汇点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4日一早从国网江苏省电力获悉,依托三大“水电入苏”工程,江苏累计接收西部清洁水电已逾7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亿吨、1.7亿辆2.0升排量的燃油车停驶一年。
这一成果不仅为江苏经济注入绿色动能,更成为全国“双碳”战略落地的典范。
作为经济强省,我省年用电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内能源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迅速攀升的用电需求。因此依托我国“西电东送”战略,从省外引入清洁能源,成为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
三大“巨头”究竟是哪些?从哪里输送电能往哪里去?
2003年,国家“西电东送”主动脉、三峡首条外送输电通道——±500千伏龙政直流工程(龙泉至政平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已累计送电江苏超2500亿千瓦时。
2012年,江苏首条特高压“电力高速公路”—±800千伏锦苏直流工程(起点四川落点江苏省苏州市)建成投运。
截至今年3月底,该重大工程已累计输送电量近4100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条输送电量破4000亿千瓦时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极大缓解了江苏地区用电紧张局面。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我省能源绿色转型步伐不断提速。
2022年,全球首个特高压混合级联柔性直流输电工程—±800千伏建苏直流工程正式竣工投产。
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向江苏输送清洁电能近600亿千瓦时。至此,三条直流输电工程构建起西南水电入苏的“绿色动脉”,累计为江苏减少碳排放超6亿吨。
6亿吨减排的背后,是一本能源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绿色发展账本”。
2003年之前,江苏能源结构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清洁能源占比不足5%。2003年后,随着新能源发展不断提速和西南水电的不断引入,江苏全社会用能的含绿量不断提高。
至2024年,江苏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清洁能源占比已经超过30%。
“减少碳排放6亿吨,相当于1.7亿辆2.0升排量的燃油车停驶一年,按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价格最低价69元/吨来计算,减排价值已超414亿元。”国网江苏电力调控中心系统运行处处长刘林介绍。
此外,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省间风光绿电交易,山西、华北、新疆等地的风光绿电通过雁淮、锡泰等特高压通道跨区输送至江苏。2024年江苏省间绿电交易占比从10%提升至近60%,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用电“含绿量”,增强外贸企业产品竞争力。
如今,外贸企业成为绿电交易主力军。2024年江苏外贸出口达3.65万亿元,增长8.3%,其中,外贸企业绿电消费已占绿电交易总量的72.73%。
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到2027年,江苏可再生能源接网消纳规模将达到约13000万千瓦,将进一步助力长三角地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为此,国网江苏电力将加快规划建设扬镇直流、南通—苏州GIL过江通道加强等工程,应用“嵌入式”直流、“交流改直流”、移相器等技术,提升北电南送输电能力和省内绿电消纳能力。加速长三角“双碳”进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绿色引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