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联合同悦社工举办了“文化共融·清明雅集”中外居民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来自伊朗、印度、俄罗斯、哥伦比亚等国的20多名外籍居民,与本地居民一起做青团、制白茶,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先把面揉一下,再用大拇指转成一个洞,放入少量红糖后,捏成三只角……”在鸡鸣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热心居民早早就采摘了新鲜艾草,提前备好制作青团的各种材料,手把手教外籍居民做青团。经过简短的培训指导后,大家踊跃上阵,不一会儿,一个个色如碧玉、软糯清香的青团就制作好了。
“甜甜的软软的,很好吃。”品尝了蒸熟的青团后,来自也门的马吉德说,“这是我第一次做青团,非常有意思,我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吃青团,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自然和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更是对健康、和谐和幸福的祈愿。”当听完社区工作人员对中国清明习俗文化的介绍后,来自尼泊尔的夏凯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他影响很大。“我来义乌已有11年,这是一座非常友好的城市,我爱义乌,离不开义乌了。”他说。
在茶艺体验现场,专业茶艺师带着外籍居民“穿越”千年,感受宋代点茶的优雅与精妙。“点茶始于晚唐,在宋代成为备受推崇的待客之道。”茶艺师身着精美汉服、化着精致妆容,为大家详细介绍点茶的文化背景和基本步骤,并现场演示了点茶的步骤。
撮末于盏、注汤入盏、搅拌茶末等步骤让外籍居民沉迷其中,他们纷纷动手实践,泡出的茶汤也有模有样。“中国的茶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算是开了眼。”来自埃及的赛义德感慨道。
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大家还用茶粉在刚制作好的茶汤上勾勒出各种好看的拉花。在茶汤上写下“爱中国”三个字后,来自俄罗斯的尤利娅一直在拍照。她表示,中国茶不仅好喝,还能在茶汤上作画,令人难忘。
有着“联合国社区”之称的鸡鸣山社区,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1388人,是一个多国籍、多文化、多元素的社区。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说:“每到节假日,社区就会在线上、线下组织一系列有关中国文化、节日民俗的活动,帮助更多外籍居民了解中国、融入社区,这个传统已保持了8年。”(记者 何贤君 杜羽丰 共享联盟·义乌 李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