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17日,蔚来与宁德时代达成换电战略合作后,近日,宁德时代与中石化达成换电“万站计划”合作。
2025年3月1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宁德时代展台展示其先进的电池技术与创新设计。在这两场签约之外,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等四个相关部门宣布了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项目,涵盖了上海、常州、合肥等9个城市,30个车网互动试点项目。
这一横跨传统能源巨头、电池龙头与新势力车企的三角联动,打破了“油电对立”的长期割据状态,探索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协同共生的中国方案。
电池规格“标准化”建设需加速
眼下,宁德时代凭借其“巧克力换电块”和“骐骥底盘换电”两项技术方案,构建了覆盖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而中石化庞大的3万座加能站的场地资源与日均2000万人次的客户流量,将让“换电如加油”从愿景走向现实。
此前与蔚来的合作中,宁德时代表示将推进对蔚来能源不超过25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蔚来换电网络的扩展与技术升级,同时加速蔚来旗下萤火虫品牌新车型导入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标准,实现跨品牌兼容。
不过,技术落地的途中也并非一马平川。电池规格的标准化始终是行业痛点。乘用车领域蔚来的定制化电池与宁德时代的通用化方案尚未统一,商用车换电接口的地方标准仍在博弈。中石化虽试图以国家队身份推动标准制定,但车企对技术主导权的争夺或将延缓进程。
但反而言之,一旦标准化问题解决后,整个车-电-网体系的效率将大幅提升。据《中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发展报告(2024)》预测,标准化后的换电产业链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2000亿元。
换电模式与车网融合
中国计划在9个城市推进的30个车网互动试点项目,本质是将新能源汽车集群转化为“移动储能网络”,而换电站是这一网络的一个关键点。
换电模式与V2G技术的耦合,正在破解双重难题。一方面,蔚来、宁德时代通过标准化电池包设计,为车网互动提供硬件基础;另一方面,中石化加油站转型的“光储充换检”一体化站点,则为能量双向流动打造物理载体。
2023年,江苏无锡完成了一次当时规模最大的V2G试验,5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接入V2G充电桩,向电网反向馈电约1小时,放电功率近2000千瓦,可供133户居民一天的正常用电需求。这种双向互动能力,使得中石化遍布全国的3万座加能站不再只是能源补给点,更成为调节电网波动的分布式储能电站。
不过,通过换电模式助力V2G的普及愿景同样存在挑战。公开资料显示,当前V2G设施渗透率不足0.025%,主因峰谷电价差不足以激发用户参与意愿,若车主夜间低谷充电0.3元/度,白天返售电价仅0.6元/度,扣除电池损耗后收益微乎其微。
而换电站运营商则面临更严峻的资产回报考验。单个V2G换电站建设成本超500万元,需8-10年才能回本,远长于充电桩的3-5年周期。
但长期来看,当加油站蜕变为“能量路由器”,当每一块换电电池成为电网的可调度单元,这一张前所未有的能源互联网,有望让新能源汽车集群成为平衡电力供需的“虚拟电厂”。
据某位电池公司高层曾做出的测算,到2030年至少有1亿辆电动汽车在路上跑,每辆车一天拿出10度(kWh)电,就有1000GWh的储能,相当于50个三峡电站的日发电量。而宁德时代、蔚来、中石化等企业的实践,为这一愿景提供了落地路径。通过硬件标准化降低接入门槛,通过资本协同加速网络扩张,通过数据互通提升调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