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未来网
清明时节的雨丝,总是带着历史的凝重与未来的希冀,深情诉说着思念,也让英烈精神深深浸润每一个人的心田。从河南郑州的“缅怀革命先辈,感恩幸福生活”主题教育活动,到江西新余的“铭记英烈志·共铸中华魂”清明祭英烈活动;从北京的“‘一起寄语吧’线上祭扫活动”,到广东的“登录广东英烈网为南粤英烈献花”,连日来,清明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网上网下火热开展,一场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让清明追思、缅怀英烈有了更生动的载体,更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激发奋进力量。
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百名少先队员与红星老兵、烈属代表共同追忆峥嵘岁月,有少年队员表达了“我们要让英雄的名字永远鲜活”的心声,红色基因也就进一步在他们身上实现代代相传;在戍边烈士陈祥榕的故乡屏南县,中小师生代表赴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英烈,以触摸名字、书写留言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敬仰之情,纷纷表示“要像祥榕哥哥那样,让自己的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质朴而又坚定的话语,彰显着他们传承英烈精神的决心……由缅怀英烈产生的情感共鸣、催生的精神力量,正悄然转化为青少年成长的内生动力。这,正是每年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需要突破传统说教的窠臼。近年来,无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技术的赋能,清明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愈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让红色基因在创新表达中绽放新光彩,为新时代致敬英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活力。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在2025年清明节期间,创新推出英烈后代讲英烈故事系列报道、云祭扫融媒专题、H5互动产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关注、参与,进而了解革命历史,体会英烈们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的“AI+红色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融合生成式AI技术与红色主题教育,拓展AI智能体沉浸式剧本推理、历史场景AI动态还原等多种AI+场景应用,以科技手段将红色教育从“静态观展”转变为“动态体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使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理解“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如今的清明祭英烈活动,已然成为了一场鲜活而深刻的思政课。从雨花台的苍松翠柏到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从革命老区传颂的英勇事迹到线上平台不断推广升级的“云祭扫”互动,清明祭英烈活动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纪念馆化作育人讲堂,以英烈们的真实事迹为“教材”,让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知。在祭扫过程里,孩子们敬献的朵朵白花,是对英烈崇高敬意的直观表达,聆听的每一段英勇故事,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播下信仰的种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意义重大。如今,红色基因正在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原野上抽枝散叶,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呐喊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赓续,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趋势。清明已至,春风浩荡,期待红色基因在春风的轻抚下生根发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传承英烈精神,用热血与担当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魏平)
作者:魏平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