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提高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实现内河水运体系“软联通”

转自:中国水运报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在聚焦加快航道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部署提高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打通运输服务环节堵点卡点,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有力支撑经济高效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河水运不断加快提升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江海联运、江(河)海直达、铁水联运等联运模式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煤炭、石油、矿石、集装箱和滚装等专业化运输系统。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不断提升,其中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91.7%。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联通覆盖总里程达5586公里,建成启用苏州港太仓港区、芜湖港、合肥港等一批自动化码头、智能堆场项目。LNG动力船、电动船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得到初步应用。2024年完成内河货运量约50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约6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4040万标箱,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31.6%、28.0%、34.7%。面向新时代更高质量发展要求,《行动方案》从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提升运输智能化水平、强化装备现代化水平、增强绿色安全发展保障能力等方面做出系统部署,将进一步推动内河水运质效水平提升和绿色智慧转型。

一、着力提高水路运输组织化水平

《行动方案》聚焦发展先进高效联运模式和优化经营组织提出了多项举措。针对发展先进高效联运模式,《行动方案》提出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推动铁路装卸线与内河港口堆场无缝衔接,旨在解决联运“硬联通”卡点;提出发展“一单制”“一箱制”,推动港航企业和铁路企业信息交互和数据开放共享,旨在解决联运软联通卡点;提出因地制宜发展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江海直达等联运模式,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水”,旨在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促进降本提质增效。按照《行动方案》部署,下一步内河水运将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从工厂园区源头开展“散改集”,加快有条件港口进港铁路建设,以标准化和电子化强化港航与铁路运输的单证统一、数据共享。大力发展内贸集装箱江海运输,强化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长江南京及以下沿江港口的干散货江海联运服务功能,优化长三角、珠三角水网地区河海联运体系,提升水水中转港口内河船舶靠离泊及作业效率,不断拓展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运输范围和运输货类。为解决内河水运“小散弱”问题,《行动方案》针对优化经营组织,还提出鼓励航运、货主企业优化合作关系,深度合作,大力发展粮食、煤炭、液化天然气、矿石、集装箱等重点物资专业运输体系,培育一批规模化、现代化港航龙头企业,为推动经营主体结构指明了方向。

二、着力提升水路运输智能化水平

《行动方案》聚焦提升内河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和智能航运保障水平等部署了多项任务。智慧港口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重要港区开展智能感知和运行优化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内河集装箱、干散货自动化码头建设和改造,为内河智慧港口建设明确了重点。例如推动苏州港、南京港、芜湖港、武汉港、济宁港等具备条件的内河港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建设或改造,推动苏州港等具备条件的港口干散货码头“翻”“堆”“取”“装”“卸”等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推进翻车机、堆取料机、装船机、卸船机、门座式起重机、装车楼等专业化设备设施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智慧航道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快电子航道图干支衔接,推动跨省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提升区域船闸运行效率。区域性多闸联动一体调度是提升同一航线多个船闸协同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向,叠加全线过闸“统一服务、一次申报”和电子航道图“一张图”之后将大幅提高航道及船闸服务便利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实现内河运输服务更快捷、更准时,下一步内河水运将不断优化完善西江、北江等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机制,持续推进京杭运河、嘉陵江、乌江等通航建筑物跨省联合调度。智能航保方面,为加快推动内河智能航运发展,《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加快推动航运保障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智能船舶的航行保障服务能力。

三、着力强化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

《行动方案》聚焦绿色动力、智能化、标准化、专业化等方面对提升内河船舶现代化水平提出了具体发展举措。在绿色动力方面,《行动方案》提出积极稳妥发展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推动甲醇、氢动力技术应用,推动开展内河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为内河船舶应用新能源明确了发展路径和具体举措。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两新”政策,内河船舶应抢抓政策机遇期,加快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推进电池动力技术在中小型船舶、短距离和相对固定航线等场景应用,积极推动液化天然气、甲醇动力技术在中大型船舶、中长距离运输场景应用,探索氢燃料电池动力技术应用,同步推进新能源加注及充换电设施建设,构建稳定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在智能化发展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加快新一代智能船舶研发应用,开展智能航行试点。长三角、京杭大运河、三峡库区、平陆运河等通航秩序良好的区域具备开展内河船舶智能航行等良好试点条件,通过试点开展遥控驾驶、辅助驾驶、自主航行等智能技术应用,将极大提升我国内河船舶智能化水平。在标准化和专业化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内河标准船型指标体系,严格落实过闸船舶主尺度系列国家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集装箱、商品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运输船舶,优化船舶运力结构。

四、系统增强绿色安全发展保障能力

《行动方案》从绿色港口、绿色航道、船舶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绿色发展要求,并要求强化关键节点、重点领域等安全监管。航道、港口建设方面,要求强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内河船舶污染防治方面,要求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设施。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加快推动港口内部作业车辆和机械零排放更新改造,提升船舶岸电使用率。在统筹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方面,要求强化重点航道的枢纽、桥区水域等关键节点安全,加强重点水域、港口、船舶安全监管,强化救助打捞、溢油、危化品处置等应急救助能力建设。

当前,行业上下、全国各地逐渐凝聚起强大合力,内河水运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行动方案》的印发出台和后续落地见效,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和政策要素保障,加快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陆海双向、内畅外联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

责编丨周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提高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 加快实现内河水运体系“软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