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夜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在安徽高速上撞向护栏,车辆起火燃烧,三个年轻人葬身车中。而就在4天前,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微博发文称:小米SU7在2024版C-NCAP测评中荣获五星认证,在所有已测试车型中,综合得分率及VRU保护、主动安全项目均排第一。
目前事故原因尚未有调查结论,但事故引发的网络舆论已沸沸扬扬。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新能源汽车(主要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究竟如何?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万千驾乘人员的安全,也决定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命运。
新能源汽车寄托了消费者对更节能环保、更安全好用的新一代汽车的向往,同时,也承载着国家在汽车工业领域实现“换道超车”的期待。客观来讲,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颇为争气,近几年,各路企业百舸争流,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也快速走向国际市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自豪,也收获了政策呵护和市场追捧。对此,行业理应以履冰临渊之心,进一步致力于研发生产,拿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回报各方厚爱。然而,伴随着市场狂欢,接二连三的事故也在反复挑战消费者的承受力。
目前,没有权威数据证明新能源车比燃油车究竟更危险还是更安全,但一次又一次情状惨烈的事故,还是令许多人产生了困惑——新能源汽车真的像众多企业宣传的那样安全、智能驾驶技术真的已经先进到那种程度了吗?
困惑源自两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车事故原因往往争议较大,常被质疑有车辆设计、技术方面的原因。而燃油车出事后很少被指控车辆设计、技术上存在问题,争议点大多在车辆状态、人为等因素上。二是,在过去多起事故中,一些车企的自查结论都是自家车辆没问题,出事是因为驾驶员人为失误,比如在智驾模式下,出现危险警示信号时,没有及时接管车辆。外界于是疑惑:既然每次“锅”都是驾驶员的,那所谓智驾系统的意义何在?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使用智驾系统时,系统一方面让驾驶者的身体放松,同时又要求保持高度警惕观察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种南辕北辙的设计理念,本身就违背常理。好的智驾技术应该是能减轻驾驶员负担,减少人犯错误的几率,提高安全性,而不是相反。否则,就相当于给人“挖坑”,出事后,再冷冰冰地来一句“你自己跳的”。
大家可能还记得,之前广受争议的电动汽车“单踏板模式”。国内外多起事故被指跟这种刹车模式设计有关系,但车企方面无一承认。在质疑声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工信部于去年就《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可能对“汽车单踏板完全刹停”模式进行相关规范。这才是尊重用户和市场的负责任做法。
新能源汽车事故案例已经很多,其中不少还成了新闻,登上热搜。但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外市场,鲜有将车辆本身设计、技术上的缺陷认定为原因之一的,更没有看到车企主动站出来承认自身有不足。充斥着各种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只有竞相宣传自己的技术多么先进,产品多么完美。一边是事故不断,一边是鼓吹不息,消费者感受与产品实际表现越来越脱节。久而久之,这种分裂感势必伤害到整个行业。
笔者也是新能源汽车用户,并且家人亲身经历过一次车辆在行驶中突然无故停止、无法重启的危险情况。本文无意讨论技术问题,只想对国内新能源车企们建一言:是时候摒弃一味求快的内卷式发展了,基业长青还须脚踏实地稳健经营。
汽车是为效率而生的,但安全性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汽车的安全不仅关乎使用者自身,还关乎他人。安全性不可靠的汽车行驶在路上,会成为公共安全的巨大隐患。
仅从产品安全的重要性角度看,汽车跟药品相似。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审批、临床试验、上市审批、上市后研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必做不可。全套流程走下来,耗时十来年甚至数十年、耗资上亿元不足为奇。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市当然跟药品区别很大,可能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作为直接关系人的生命健康的产品,对高度安全性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容不得半点浮躁、捞快钱心理。
小米从2021年3月官宣造车,到2024年3月发布SU7,用时3年。这是一个让雷军引以为荣的成绩,因为他曾在2023年12月25日的一条个人微博中透露,有不少人问他“小米造车怎么这么慢”,还有朋友说,“听说电动车造起来很容易,两三百人的小公司,不到两年就可以出车” ,但他和团队选择了“以十倍投入造一辆好车”,将“全面重新定义汽车工业的技术栈”。小米SU7上市后,其“零百加速2.78秒”、创新的电池安全防护技术等,被作为核心卖点反复宣传。
作为外行,笔者无法评判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慢。据业内人士介绍,过去研发一款新车型(主要指燃油车)往往需要4至8年的时间(不包括审批上市时间),现在一些造车新势力可以将研发周期压缩到9至12个月。当然,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模块化程度更高,各种互联网工具也可大大提高研发效率。但许多基础工作应该是无法越过的,比如道路测试不能完全凭计算机模拟来替代。否则,到了复杂的现实环境中,难免容易出问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浮躁有一定普遍性。就在小米汽车“3·29”事故同一天,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此,国家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严格市场监管,严格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守牢质量安全底线。
监管部门的表态可谓正当其时。以人的生命健康为“赌注”的产品,本来就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少赚一点,也要赚安心一点。绝不能看到市场热,就赶工省时,把还不够成熟可靠的技术、产品推向市场。更不能自己心里都没底,就对外宣传得天花乱坠,动辄“遥遥领先”。不然的话,一旦出事,企业被“打脸”事小,无辜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太过沉重。
其实,商场上的快和慢,永远是一对辩证关系。很多时候,过犹不及。如果因为跑太快而摔了跟头,或者被过度宣传反噬,进三步退五步,前面的快又有什么意义?商业口碑,铸就它往往要十年百年,崩坏则常常在一瞬间。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处在狂飙状态,跑太快不仅安全度降低,而且风噪增大,影响聆听用户和市场的声音。在行业面临多重拷问的当下,何妨松松油门,降降速,沉下心来研究解决一些事关长期发展的问题。毕竟,行稳方能致远,零百加速两秒,也不如企业能活百年。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