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厅厅长那艳芳

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专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厅厅长那艳芳。

谈“司法救助”

北青报:什么是司法救助?

那艳芳:司法救助,是办案机关对遭受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救助和帮扶,从而实现抚慰其心理,帮助其解决急迫困难、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的一项制度。

北青报:2024年是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落地10周年。这些年来,成效如何?

那艳芳: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财政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全国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救助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2014至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36万余件,发放司法救助金近44亿元,42万余名因案致困当事人获得检察机关司法救助。救助案件数、发放救助金额从早期每年1万件1亿元左右,逐年持续上升到2024年的6万余件7亿余元。

同时,我们立足贯彻实施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不断调整优化救助重点,着力加大对困难妇女的救助力度。2022至2024年,最高检联合全国妇联开展“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将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等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5+2”类困难妇女作为救助重点,协同落实救助帮扶措施8万余人,发放救助金9亿余元,有力保障了困难妇女合法权益。

北青报:一些当事人在获得司法救助后,仍然面临生活、医疗、入学等方面实际困难的情况,如何解决?

那艳芳:是的,确实有这种情况。对此,各地检察机关在发放救助金的同时,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低保、就业、补助等社会救助措施,解决被救助人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现“一次救助、长期关怀”。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不少于14个省级检察院在省级层面与民政等部门建立了统一的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另有不少地市、县区检察院也在相应层级上建立衔接机制,运行情况总体良好。

北青报:司法救助制度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里?

那艳芳:从司法实践来看,对因案致困的当事人予以适当救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对于促进公平公正处理案件,依法解决申诉信访,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案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当事人,特别是因犯罪侵害而导致重伤残疾的人,以及死亡人员的家属,他们遭受了常人所没有的巨大伤害和悲痛。他们遭受的生活困难和社会上普通的困难人群有很大不同,是物质匮乏和精神崩溃交织在一起,是经济暂时困难和自救能力长期减损丧失并存在一起,因此需要特殊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

办案过程中,办案机关通过给予司法救助,并积极促进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相衔接,切实“扶危济困”“救急解难”“雪中送炭”,帮助当事人摆脱生活困境,可以更好实现公平正义。

实践中,虽然大部分因案致困当事人申诉信访的直接诉求并非生活困难,但是当事人因案件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往往是其长期申诉信访的深层原因。特别是一些不法行为人未被追究刑事责任、被害人未得到任何赔偿、生活困难的案件,被害方提出的诉求,往往更是法律问题、情理问题和实际困难交织在一起。因此,从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有效预防和化解申诉信访出发,应当积极开展司法救助。

从近年来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情况看,普遍能够收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的良好效果。

北青报:在您的印象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救助案件,可否分享一下?

那艳芳: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北京顺义区检察院办理的乔某霞司法救助案”。

乔某霞系刘某交通肇事案被害人。2023年1月,乔某霞被刘某驾驶的小汽车撞伤致颅脑损伤,构成重伤二级,看病花费11万余元。后经顺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刘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乔某霞未获任何赔偿。乔某霞因担心看病花费过高以及影响即将高考的儿子学业,头发一夜变白。乔某霞夫妻原本经营一家杂货店,生活较为拮据。案发后,其丈夫为了方便照顾乔某霞,关停了杂货店,使得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顺义区检察院全力以赴,依法依规从快办理,赶在高考前将司法救助金发放到乔某霞手中,及时缓解了乔某霞一家的燃眉之急,也让乔某霞的儿子吃下了定心丸,成为本校高考状元。

顺义区检察院还开展心理疏导,协调有关部门,为乔某霞争取到手工技能培训、医疗先行支付报销等救助福利,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帮助乔某霞规划生活出路,实现最优救助效果。

谈“防范化解矛盾风险”

北青报:检察机关控申部门是如何通过办案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

那艳芳:通过办案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是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严格依法办案本身就是防范化解矛盾风险。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在办案各环节推动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对发现的矛盾风险,及时有效处置,从源头上防范风险隐患。

同时,持续推进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制度,通过检察听证解“法结”化“心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及时公正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推进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

北青报:去年,检察机关在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方面有哪些亮点?

那艳芳:2024年,全国各级院领导干部共接访下访5万余件,包案办理4万余件,同比分别上升约46%和4%,近70%的信访矛盾有效化解。

最高检、省级院领导带头接访下访矛盾突出、难度较大的疑难复杂信访案件,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全体检察人员及时有效解决群众诉求。2023年9月,最高检应勇检察长到山西省新绛县接访2起刑事申诉案件申诉人;2024年6月,应勇检察长又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接访下访2起申诉案件,予以纠正1件,重新开展工作1件;其他院领导也分别包案并深入基层接访当事人。

2024年,最高检院领导赴6省接访8件申诉案件,纠正1件、息诉息访6件、重新开展工作1件,均取得良好效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责任编辑:周朝(EN00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厅厅长那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