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网
动辄爱收“超时费”的丰巢的上市之路有些堵。截至2月28日,智能快递柜网络运营商丰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丰巢”)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已超6个月,正式失效。对此,丰巢方面回应称,招股书失效属港交所的正常机制,公司IPO事宜正在推进当中。
递交的招股书因超时失效了
2015年6月,丰巢正式成立。作为顺丰旗下的“亲儿子”,丰巢借助资本以 8.1 亿元的价格收购中集e栈,后又并购中邮速递易,丰巢规模迅速壮大。至2024年5月31日,丰巢智能柜达到33.02万组,覆盖20.9万个社区。若成功上市,将成为“快递柜第一股”。
但事实上,这个独角兽上市之路并不顺。2024年9月12日,在丰巢披露港股上市招股书的12天后,中国证监会要求丰巢补充说明公司协议控制架构、业务经营合规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求丰巢说明滞留费用及包裹服务费的金额、占比情况,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此外,需补充说明丰巢在开发、运用网站、APP、小程序等产品过程中,客户信息的收集、储存、使用及数据安全情况。记者浏览网上也看到网友吐槽:忘了取的丰巢柜快递堪比找不到地方停的共享单车,成了上班族常遇到的“坑”。
上述文件称,丰巢应当于2024年10月18日—2024年10月24日进行补充说明。直到目前为止,丰巢并未公布上述补充材料,招股书也因披露时间超过6个月而失效。
2021年-2023年,丰巢利润分别亏损20.71亿元、11.66亿元、5.4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亏损14.14亿元、8.42亿元、1.85亿元。一直到去年前5个月,丰巢才转亏为盈,期内利润7160.2万元。记者采访时,有顾客甚至坦言:“家门口的快递柜,口碑差还不赚钱,上市难度不小。”
悄然出现的“超时费”成槽点
家住南京城东的方先生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展示本周一的一条快递超时费记录,“这个包裹是3月3日中午11点投进小区快递柜的,当时我上班,当天加班到很晚。次日一早出门取快递的时候已经超时了,被迫付了0.5元才取走包裹。”方先生说,确实,当晚11点多,丰巢曾通过微信服务号提醒方先生快递即将超时。“但这么晚谁会注意呢?这样的提醒无异于走形式。”
事实上,丰巢的滞留包裹畅存费(即超过18小时之后,额外每12小时间隔收取0.5元服务费,每个包裹上限为3元)一直备受诟病。据招股书,按照最低收费0.5元计算,2021年-2024年前5个月,丰巢滞留包裹收取畅存费共计高达8.08亿元,约占总营收的7%。
此外,丰巢还会向快递员收取 0.2元-0.4元/柜的费用。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5个月,丰巢 快递末端配送服务收入分别为14.55亿元、16.86亿元、18.36亿元、7.77亿元。
2024年3月,《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新修订版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快递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货、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末端设施。如果情节严重,将处以1万元至3万元罚款。对丰巢而言,这一政策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挑战。
证监会要求丰巢补充说明“滞留费用及包裹服务费的金额、占比情况,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内容是否与这一条例相关尚未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丰巢显然还未成功让消费者接受快递入柜的习惯。
天使投资人、网经社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特约评论员郭涛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快递柜行业的领军企业,其IPO之路遭遇波折,凸显了企业在合规性、盈利模式及资本市场适应度方面面临的挑战。招股书失效反映出监管层对协议控制架构、业务经营合规性及用户数据安全的严格要求,特别是“滞留包裹畅存费”政策引发的争议,暴露了公司在用户体验与法规遵循间的平衡难题。财务上,尽管亏损收窄,但赎回权风险加剧了资本压力,显示出投资者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担忧。业务转型尝试虽显积极,但多元化成效尚待显现,且市场分散竞争加剧,头部突围策略需进一步验证。
综上,郭涛认为,丰巢需在商业模式创新与合规经营间找到平衡点,优化收费机制,强化信息安全保护,才能在未来三年内重获资本市场信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薄云峰 视频/朱君贤 陈哲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