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4月1日,“智数未来有AI相伴”数字经济主题网评活动在京启动。这场以“实地探访+前沿对话”为特色的活动,将聚光灯对准了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车辆与道路信号灯实时对话,云端系统同步调度,这些过去在科幻片里的场景成为现实,充分展示当前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发展。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落地,离不开制度的“破”与“立”。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生效,北京以立法形式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正名",既划定了安全运行的法治边界,又为技术创新开辟了制度通道。这部被业界称为"自动驾驶行业宪法"的地方性法规,其突破性在于将封闭测试场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通过机场接驳、干线物流、夜间环卫等高频刚需场景的开放,让技术红利真正浸润市民生活。制度创新在监管与发展的平衡木上走出了关键一步,既避免了“一刀切”的监管桎梏,又防止了“野蛮生长”的安全风险。
自动驾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科技展示,而在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民生痛点。深夜抵达大兴机场的旅客,不再为打车难发愁,无人接驳车24小时待命;早高峰的写字楼下,无人配送车精准投递早餐;社区街道上,智能环卫车凌晨自动作业,既降噪又避免人工疲劳驾驶。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钢铁伙伴”的普及正在创造新型就业,区域安全员、云控调度师、车辆运维工程师等职业应运而生,让技术红利转化为百姓福祉。
站在示范区4.0建设的新起点,自动驾驶技术正从测试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目前行业仍面临感知精度不足、复杂场景决策能力有限等问题,亟需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实现突破加速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自动驾驶从“单区突破”迈向“全域协同”。正如李骏院士所言,当人工智能、车路云一体化与安全标准形成合力,自动驾驶将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智慧城市进化的“毛细血管”。
从亦庄街头的一辆无人小巴,到立法保障下的规模化应用,北京自动驾驶发展之路揭示真正的技术革命不是研发冰冷的机器,而是让城市学会“思考”、让治理更有温度、让生活更具弹性。(王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