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公募把脉二季度行情 继续看好人工智能主线

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进入4月,二季度行情徐徐展开。在当前科技热潮略有消退以及市场开始震荡回调的背景下,公募机构如何看待后市?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杜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2021年大盘见顶到2024年见底,A股持续近3年震荡下行,大量中国资产价格进入低估区,放在全球都是具有性价比的优质资产。2024年9月政策转向后,行情迎来整体估值修复阶段。他表示,从估值低估到估值修复,中国市场逐步回到合理运行状态,资金对权益资产能够进行正常定价。处于生命周期向上阶段的公司,未来有望持续获得资本青睐,价格预计会持续创出新高。

招商基金渠道财富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邓和权表示,指数可能维持震荡,市场在等待关税事件落地和国内降准降息的催化。A股和港股从3月中旬后就开始陆续进入震荡调整,4月是美国关税政策落地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一季报密集披露的窗口期,4月各主要指数可能延续震荡整固,一季报超预期的行业和板块有望得到市场资金青睐,可关注回调后的布局机会。

对比历史上的产业趋势行情,鹏华基金表示,本轮科技产业趋势大方向明确,但现阶段业绩整体兑现度还不高。随着产业趋势不断落地,行情会逐步向更多领域扩散。当前科技板块的交易拥挤度与相对估值都升至相对高位,短期存在一定交易过热风险,但在流动性好、分歧度低的市场环境下,可以对拥挤度适度放宽标准。不过,恒生科技的分歧度明显加大,需要对此注意。

杜猛认为,权益资产接下来的定价主要聚焦两个要素:一是中观层面的产业发展空间;二是公司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这表现在研发投入、公司治理、技术壁垒、市场话语权、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也就是说,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公司内在质地和价值将会重新受到重视。从过去一段时间行情的演绎来看,在这种背景下,A股和港股的多个行业都呈现出了显著的赚钱效应,既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也有消费等领域。

港股行情方面,摩根资产管理新兴市场和亚太股票投资专家沈娇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科技股资产上涨和情绪提振、估值回归等多个因素相关,但贡献度较大的是产业端变革。中国科技产业正在迎来“从0到1”的突破,DeepSeek通过压缩算力改善算法,做出中国版的大语言模型,逐渐形成弯道超车优势,未来或许还会看到更多应用端的产品落地。

具体到行情节奏上,杜猛表示,随着行情持续演绎,不同股票之间的价格必然会出现分化。接下来的行情把握,就要落到公司核心竞争力上。比如,人工智能行情布局,就需要去识别真伪,具有真实力的科技公司,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但如果是跟风去买,股票行情即便短期上涨,也可能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要去调研,去看上下游产业链,它的应用和市场需求是不是真实存在的。

沈娇娇表示,港股互联网科技资产价格想继续提升,增加的资本支出要能够对长期盈利水平预期带来提升作用。此外,还会期待有更多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相关场景出现。她特别说到,因为DeepSeek的出现,头部互联网公司的资本支出在未来3年有望出现大比例增加,个别公司的资本支出总额甚至会比过去十年都多。因此,中国科技资产未来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长城基金认为,随着市场共识向人工智能主线方向持续凝聚,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板块的成交占比一度抬升至45%左右,引发市场对交易拥挤的担忧,近期科技板块也出现一定程度回调。但回顾过往历次行业大主题阶段,尽管中途出现一定调整,主题行情整体持续的时间和上涨幅度都较为可观。在产业趋势支撑下,市场会持续穿越短期的交易拥挤,在成交占比不断摸高的过程中逐步确认相关主线地位。

杜猛分析,站在当前时点,人工智能的产业空间仍然非常大,能带来中长期收益的品种要具备核心竞争力,真正能做大做强的公司最终会穿越市场波动。机器人既是一个制造业品类,也是人工智能在应用端的重要载体。人工智能产业既有软件方向,也有硬件方向。硬件端的应用主要是机器人,它应该是目前能看到的较大的落地应用,生产量未来或有更大空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公募把脉二季度行情 继续看好人工智能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