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通讯员 杨林燕 摄影记者 孟多多
无言作范培医道,有骨为梯渡杏林。
昨天上午,嘉兴大学医学院无语良师碑纪念园里气氛庄重,“生命·希望”嘉兴市2025年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这里举行。
活动现场,嘉兴大学医学院学生和无语良师家属代表手持菊花静立默哀,向无语良师表达悼念之情。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最高称谓。
嘉兴大学医学院无语良师纪念碑于2013年落成。如今,这座记录人间大爱的丰碑上,已镌刻着众多遗体捐献者与器官(组织)捐献者的姓名,他们以无私大爱续写生命的意义。不能言传,则以身教,无语良师静默无言,用生命的馈赠挽救他人,用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
肃穆追思 大爱无声
纪念活动开始,全体人员面向无语良师碑三鞠躬。随后,医学院学生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向无语良师敬献花篮,表达缅怀和崇敬之情。
无语良师碑静静立在苍松翠柏间,阳光透过枝叶间隙,洒下细碎光影,为纪念碑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碑身上铭刻的文字,宛如历史的眼眸,凝视着往来凭吊的人们,传递着无尽的精神力量。
纪念活动各项流程结束后,全体人员向无语良师献花。无语良师家属看着碑上刻着的亲人名字,忍不住用手轻轻抚摸;医学院学生献花后环绕无语良师碑一周,看着每天都会经过的纪念碑若有所思……
参加纪念活动的还有一些“特殊代表”,他们就是人体器官受捐者。正是有了人体器官(组织)捐献者,他们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金女士就是受捐代表之一。作为一名肾移植接受者,她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在困境中挣扎,又在爱与希望中重生的故事。
2012年被诊断为慢性肾炎,2019年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2020年被诊断为尿毒症……遭受一连串病痛打击的金女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极其幸运的。2023年10月18日,她匹配到了合适的肾脏,并且移植手术非常成功,现已恢复健康。“我衷心地感谢伟大的捐献者,虽然我不知道TA的名字和年龄,但在我心中,TA永远是我最敬佩的人。”金女士哽咽道,自己会怀着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
听着金女士的讲述,现场的人们眼中闪烁泪光,再次感受到无语良师的伟大。
“致尊敬且伟大的无语良师:烛影长明,照杏林春满,默默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你们于平凡中彰显伟大”……医学院学生将留言心愿卡挂在无语良师碑两旁的松树上,表达对无语良师的敬意。
生命之光 医路明灯
去年12月11日,嘉兴大学迎来一位特殊的“归客”。他是1958届校友苏士铭,他此行的身份与以往不同,他化身“大体老师”,向母校捐献出自己的遗体。
昨天上午,苏士铭的儿子苏一凡和家人早早从家里赶了过来,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向父亲诉说一家人对他的深深思念。
年轻时,苏士铭满怀壮志从母校启航,奋斗奉献一生;他在生命终章时,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用自己的身躯为后辈架起攀登医学高峰的阶梯……“遗体捐献,是一个充满大爱的决定。”苏一凡说,遗体捐献让生命的消逝不再是终点,自己和家人始终相信,父亲的身体将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继续传递温暖与力量。
正如苏一凡所说,无语良师并非离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永恒。据嘉兴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1992年我市实现第一例遗体捐献以来,至今嘉兴市已累计实现遗体捐献181例,人体器官(组织)捐献182例,已有28065名志愿者登记捐献。
崔先生的父亲也是一位无语良师。崔老先生于2018年1月逝世,“遵照他的遗嘱丧事简办,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教育,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崔老先生的儿媳向记者展示了当初她发的“特殊讣告”。
上午8时许,崔先生和爱人来到活动现场。“我们每年都会来缅怀父亲,疫情期间也通过网上祭奠的形式寄托哀思。”崔先生说,父亲的大爱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后辈们。
无语良师在最后时刻还不忘挽救他人生命,推动医学发展,是当之无愧的奉献者。“你们守护生命,我们守护你们!”活动现场,嘉兴市红十字会启动了“生命回响·小桔灯”人道公益项目,呼吁大家伸出援手,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的困难家庭子女提供从小学至大学的全程学业护航,为捐献者困难家属及失独老人送上人道关爱。
青春向医 誓言铿锵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全体在场的医学生举起右拳,面向无语良师碑庄严宣誓。
冯思彤是嘉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她在留言心愿卡上写下了“我们将怀着这份心意,用心学好医学,不辜负你们的心愿与医学生的责任,为医药事业奋斗终生”。
纪念活动结束时,冯思彤的眼里闪烁着泪光。“上初中时,我就知道了无语良师的存在。直到选择成为一名医学生,我对无语良师的崇敬之情更为具象化了。”冯思彤说,每一名医学生都要感谢无语良师的伟大奉献,是他们为医学生搭建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于医学生而言尤为如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冯思彤说道:“无语良师的精神,就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明灯。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总能想起这些无语良师的付出,从而坚定信念,勇敢地走下去,成为守护健康的卫士。”
医学院护理学专业大二学生陈蒋豪也参加了当天的活动,他和同学一起向无语良师敬献了花篮。“上高中时生病住院开刀的经历,让我树立起成为一名医学生的目标。”陈蒋豪回忆了大一第一学期解剖实验课的情形,每一名学生都穿着白大褂,向“大体老师”低头默哀一分钟……这一仪式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多的是内心的尊重和敬畏。
他们的身躯如巍巍青山,守护医学探索的征途。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嘉兴大学进一步完善了以医学院师生为主体,覆盖全校师生,以无语良师碑、人体生命科学馆为依托的生命教育体系,推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
“今天不仅仅是一场缅怀纪念活动,还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我们医学院的老师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医学院学生要铭记健康事业,早日成为一名医德高尚、专业水平扎实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成绩去回报无语良师。”嘉兴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陈云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