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妇联2023年8月申请沪滇协作项目“把妈妈留在身边”妇女培训以来,该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家校协同“三链融合”,累计帮助32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2月,留守儿童从总量1941人减少到1584人,同比减少18.39%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3月31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的一间教室内,傈僳族妇女胡以斯贴正通过手机直播销售傈僳族刺绣。镜头前,她娴熟地展示着刺绣技术,身后的竹篓里,3岁的女儿安静地画着画——这幅描绘“妈妈做饭”的蜡笔画,如今已成为直播间爆款产品的包装图案,月销超500单。
这一幕,正是龙陵县妇联“把妈妈留在身边”行动的生动缩影。自2023年8月申请沪滇协作项目“把妈妈留在身边”妇女培训以来,该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家校协同“三链融合”,累计帮助320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
龙陵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彩焕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2月,留守儿童从总量1941人减少到1584人,同比减少18.39%,其中有项目的倾心帮扶,也有各级部门的协同发力,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到亲子陪伴的重要性,大家合力共同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温情路径。
“技能链”让母爱扎根乡土
在平均海拔1650米的龙江乡新寨村,50名妇女正围坐学习石斛枫斗的“绕条”技法。这场由沪滇协作资金支持的培训,创新采用“技能+家教”双课程模式:上午学习日均收入80元的枫斗加工技术,下午则由家庭教育专家讲授“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2024年,此类培训覆盖全县20个村(社区),惠及1500余名妇女。
三孩母亲杨丽芬曾是深圳电子厂的流水线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只能通过视频“云监督”孩子写作业。参加培训后,她在自家庭院办起枫斗加工点,月收入突破3000元。“现在孩子放学回家,能闻到我炒菜的香味了。”她展示着女儿从60分提高到85分的数学成绩单,眼中闪着泪光。
技能赋能的成效呈几何级扩散:勐糯镇田坡社区的万亩褚橙基地,80名妇女通过“以工代训”掌握果树管护技术,带动年增收超2000万元;平达乡黄连河手工编织合作社里,20名留守妈妈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傈僳族饰品,通过电商销往上海后单价从30元跃至150元。
“创业链”托起母亲“事业梦”
“5万元‘巾帼创业贷’改写了我们母女的命运。”勐糯镇大寨村的万开莲,如今经营着年收入超20万元的特色小吃店,带动30户家庭年均增收7000元,成为龙陵创业扶持成效的最佳注脚。
龙陵县妇联2022—2024年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07亿元,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升至30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3年。在龙新乡绕蓝村,60名妇女在石斛枫斗加工的“大嫂车间”,人均年创收3万元;龙陵县众鼎商贸公司的毛绒玩具代工车间,推出更具温度的“妈妈岗”弹性工作制——妇女可带孩子上班,接送时间不计入考勤,通过计件工资上浮20%等政策,让150名妈妈月均收入达3000元。
2024年,全县新增12家“妇字号”企业,龙山镇龙华社区华富家政妇联成立“幸福食堂”两个,更以创新模式开发保洁、厨师等就业岗位10余个,培训就业上岗46人,确保辖区内妇女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有收入。
“家校链”织就母爱守护网
镇安镇八〇八村的集体生日会上,10岁的小明(化名)第一次戴上生日帽,与31名留守儿童分享蛋糕。“希望妈妈明年还能在家陪我。”他许愿时,县妇联干部正记录着孩子们的微心愿:一副羽毛球拍、一本《安徒生童话》、一次和父母的视频通话……这样的“衣路同行·陪你过生日”活动,2024年覆盖全县60%行政村,让1200余名留守儿童感受到“被爱的仪式感”。
龙陵县着力构建“党委、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全面压实工作责任,转变救助思路,创新服务方式,营造与爱“童”行健康成长环境,全覆盖推行“1+3”留守儿童挂包责任,121个村成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小组”全年化解家庭矛盾127起。科技赋能更让母子心连心——“龙陵姊妹”抖音号开设“彩嬢絮叨家事”专栏,傈僳族妇女余秀芬通过视频学会“拥抱疗法”后,女儿“不再半夜惊醒找妈妈”。
从技能培训课堂到深山“大嫂车间”,从集体生日会到沪滇连心桥,龙陵县妇联用有温度的政策、有力度的行动,将“留守”变为“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