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2024年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述评

转自:团结报

  □ 王  峰  廖松涛

  2024年,围绕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这一主题,学术界按照“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如何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以及“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有什么价值意义”的逻辑理路,分别从内涵、动因、路径、意蕴等维度展开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彰显出学术界较高的研究水平。通过总结其规律性特点和经验,反思其不足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将有助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区的统战工作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24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明确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情。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内涵研究。

  一是明晰何谓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二是阐明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上,形成了诸多重要的概念,是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构成。三是探究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看,学术界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成为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来源。从历史逻辑看,百余年党史为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厚给养。从实践逻辑看,话语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党的伟大实践有力推动了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动因研究。学术界主要着眼于重要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等维度,对为什么要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展开研究。一是当前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具备丰厚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成立与发展等都为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必要举措。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路径研究。

  一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必须严格遵循中国化的本土理论。有学者以“两个结合”这一创新理论为例,认为“两个结合”是党建话语的生成根基和发展逻辑,新时代不断构建和完善党建话语体系,仍应坚持和践行“两个结合”,把握好“两个结合”的“三个方面”(理论、文化、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使党建话语体系具有真理之魂、文化之根和实践之力。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有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统一性,还具有很强互补性,它们在学术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上是互相支撑的,话语体系也是相通的。三是增强学理研究。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研究。学术界主要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对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党史党建理论的研究,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看,构建党建学概念体系与知识体系的根本目的,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体系与党建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重要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世界之问”。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要特点

  综观2024年学术界的整体研究可以发现,学术界整合了不同研究主体的力量,从多个维度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各种议题,推动形成了一波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新高潮。

  研究主体的多元性。在研究机构方面,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汇聚起高校、党校、科研院所等数路大军。高校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是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设立了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进一步整合了研究力量,建立起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显著优势。此外,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紧密结合党的实际工作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成果。

  从研究人员来看,随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不断发展,诸多中青年学者日益加入研究队伍,硕博生也纷纷开始崭露头角,进一步充实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研究力量,逐渐形成了一支年龄覆盖老中青,学历层次涵盖博硕本,专业方向十分广泛的人才队伍。

  研究重点的突出性与研究主题的延展性。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学术界既针对重要的标识性概念进行了深入探究,又从整体上对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及相关主题展开了研究。一方面,学术界围绕概念展开重点研究。概念作为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石,加强概念研究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尤其是提炼标识性概念成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学术界重点关注了“两个结合”“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大党独有难题”“伟大建党精神”等,并从概念史、社会史等不同角度针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研究分析,阐明了这些概念的演变历程、核心要义以及价值意蕴等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针对与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相关的主题,学术界也进行了研究。作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下位概念,学术界对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研究多包含于对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研究中,尤其是将其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一并探讨。同时,既有研究超脱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视域之外,针对中国共产党政党话语体系、新中国史话语体系等主题也有研究。

  研究内容的层次性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立体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学术界的研究也是一个由浅到深地不断展开的过程。学术界分别从概念、范畴、命题、术语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形成对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不同面相。以概念研究为例,学术界按照元概念、标识性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一般概念等层次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由此构建起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概念框架。

  一是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的统一。在理论层面,学术界既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研究,又不断通过科学的研究来创新理论。一方面,既有研究多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等出发,探讨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另一方面,在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学术界不断提炼出各种创新性的话语表达。在实践层面,学术界立足于新时代以来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实践,对于实践探索中的有益经验和重要成就进行了阶段总结,尤其重点阐明了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建立对于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等。

  二是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统一。从宏观视角看,学术界围绕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内涵、动因、路径、意义等核心议题展开研究,深刻地探讨了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如何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以及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意义等重大问题,抓住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微观视角看,学术界在探讨相关问题时,往往从一个小切口切入。例如,有学者从诸如历史决议等重要历史文献出发,探讨其对于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意义与启示。

  三是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的统一。中共党史党建学从构想到设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既离不开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一代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学术界系统梳理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深情回顾了老一辈学人的卓越贡献,揭示了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同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现实情况中失语的问题。

  四是国际视野与国内视野的统一。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不能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要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学术界从比较维度分析了国际经验对于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借鉴意义,强调要通过深化运用“他山之石”,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在国际社会传得开、听得懂。

  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

  2024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科学地展现了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内涵、动因、路径与意义等,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既有研究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突出表现为:一是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部分研究在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等方面创新性不足,学理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论证时更侧重于政策解读,缺乏理论深度。二是在探讨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时,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囿于思维定式,容易受既有的知识储备的限制,导致研究的融合性不足。例如,党史方向的学者更倾向于研究党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党建方向的学者则更热衷于研究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从而人为地造成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的割裂。三是研究资源分配不够均衡,部分研究更集中于热点问题,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研究相对不够深入。例如,既有研究更关注“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结合”等热门话题,但成果产出与研究投入之间仍不相称,部分研究往往是就概念谈概念,对于相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相对较少,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依旧不多。

  鉴于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构建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迈向深入,必须要有针对性。

  一是进一步推动研究创新。当前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政策进行简单的解读与阐释,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受限,进而削弱了理论性和说服力。当前研究在确保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的前提下,要通过进一步深化各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等路径,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共党史党建融合研究。党史为党建提供历史基础,党建为党史提供现实观照,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因此,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需要党史方向的学者与党建方向的学者联袂努力,做到党史与党建的融会贯通。在各自领域分别研究构建中共党史学话语体系以及中共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同时,更应该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为依托,在此基础上促进整体意义上的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

  三是进一步深化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概念作为话语体系的基础,理应受到研究重视。但当前研究多注重对单个概念的考察,对各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相对较浅。要进一步做好标识性概念的提炼与阐释工作,既要深化对已有概念的研究,又要对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创新话语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尤其要着力研究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这有助于将作为点的单个概念研究汇聚成作为线的概念谱系研究,从而更为全面立体地反映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整体特征。

  四是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之于学术研究,犹如大树之根脉,大厦之地基,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往往直接决定了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能够达到的高度。基础理论研究越扎实,就越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在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研究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等中共党史党建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部分研究在分析党的某一话语的理论来源时,往往仅作简略提及,未能充分反映这些基础理论在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支撑性作用,也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视野。因此,有必要再度深化对相关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探讨其与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启示意义等,推动进一步夯实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话语体系的学理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2024年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