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南部,23万亩的天然草山,绵延80余里,如一块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薄雾中,黑白相间的荷斯坦奶牛悠闲踱步,牧草上凝结的露珠折射出朝阳的光辉。在这片被誉为“南方呼伦贝尔”的草山上,一位80后海归创业者用12年时光,书写了一段南方奶业的创业传奇。
重振南方奶业
2012年冬天,在北京某跨国钟表公司担任高管的姚慧积极响应邵阳市委、市政府“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创业。
彼时,城步县南山乳业正深陷泥潭——当地奶牛存栏量从鼎盛时期的2.3万头锐减至不足3000头,曾经占据湖南乳业半壁江山的南山奶粉厂濒临倒闭,数千奶农即将失去生计。
“站在南山顶上,看着荒废的挤奶站和牧民失落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从小就在这片牧场生活的姚慧,至今记得第一次考察牧场时的震撼。这位手握英国拉夫堡大学市场与管理硕士学位的青年,毅然放弃百万年薪,带着“重振南方乳都”的信念回到故土。
2013年5月,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简称“南山牧业”)成立,董事长姚慧带领一帮长年从事奶牛养殖、乳品生产与销售的专业人才,组建了一支包括奶源部、生产部、营销部和科研部的专业运营团队,开启了重振南山乳业的梦想之路。
在公司成立大会上,姚慧说:“做好‘南山草原’这个品牌,使其能在中国南方乳制品行业中占有重要一席。”
创业初期,姚慧带着团队跑遍南山18个村落,发现产业凋敝的根本症结:散户养殖模式导致奶源质量不可控,传统工艺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安全标准。“要赢回消费者信任,必须建立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品控体系。”他在首次股东会上立下军令状。
在海拔1760米的南山牧场,16座蓝顶白墙的现代化挤奶厅格外醒目。每天傍晚,佩戴电子耳标的奶牛依次步入瑞典利拉伐转盘式挤奶机,经过药浴消毒等12道工序,鲜奶通过无缝不锈钢管道直通4℃恒温储奶罐。“以前手工挤奶细菌总数超标是常态,现在菌落数控制在5万CFU/ml以内,达到欧盟标准。”南山牧业挤奶站见证着这场悄然而至的变革。
姚慧认为,南山牧业的重整之路,首先是生产让消费者放心的优质产品之路。手工挤奶改为挤奶机挤奶只是姚慧生产优质产品的一个剪影。
然而,姚慧的“品质革命”远不止于此。他引进澳大利亚纯种荷斯坦奶牛,建立电子身份档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培育抗旱牧草,将草场载畜量提升30%,从奶品的源头进行管控。
同时,姚慧通过银行融资1.2亿元,建成了十万级洁净车间,采用德国GEA无菌灌装系统,使得26道工序奶品生产过程实现“零接触”。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城步县儒林镇清溪村扶贫车间,脱贫户胡长松正娴熟地操作饲喂机。这个曾因孩子重病致贫的汉子,如今既是奶牛养殖员又是农机手,年收入超6万元。“姚总给我们装了‘双保险’,上班拿工资,养牛有分红。”他口中的“双保险”,正是姚慧探索的“三金农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劳动挣薪金、养牛入股分股金。
近几年来,姚慧还创新“奶牛银行”帮扶模式:由政府担保,奶农贷款购买奶牛,企业统一托管养殖。奶农杨春娥贷款5万元认养3头奶牛,每年获得4500元固定收益,3年后企业按原价回购奶牛偿还贷款。
金童山村的刘德文,过去靠种几亩农田度日,家里十分困难。自从他家到南山牧场饲养了20头奶牛,加上刘德文又入职到南山牧业奶源部,家庭收入达20万元,过上了小康生活。目前,该模式累计带动5000多户奶农户均增收1.2万元。
南山牧业还建成牧草基地3500亩,带动1000余农户每户年均增收4000元,更形成“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有机肥还田”的绿色循环。
面对奶农老龄化困境,姚慧还设立“奶农培训学堂”,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把脉”,为奶农无偿提供奶牛保健和挤奶知识讲座,目前,南山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多人。
早春时节的南山牧场,绿油油的草场与黑白相间的奶牛相映成趣,南山牧业工厂墙上的标语一行“每一滴牛奶都承载着苗乡的希望”的标语熠熠生辉,这或许正是姚慧回到这片土地初心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