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光明时评】壮大文化特派员队伍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转自: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据报道,自2024年4月浙江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1573位文化特派员累计开展理论宣讲6200余场次、文化文艺活动1.92万场次,组织基层文化队伍近4000支,带动派驻地增收1.21亿元。这一实践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更成为全国探索文化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范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前,文化正通过非遗传承、数字技术、产业融合等多元路径,与农业深度交织,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无论是浙江的文化特派员,还是湖南的文化驻村指导员,抑或是四川的“文化扶贫专员”计划、贵州的乡村振兴文化人才骨干培训,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制度创新是文化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浙江首创的文化特派员制度,以“一人带一村”模式,将理论宣讲、文艺活动与产业帮扶紧密结合。例如,浙江杭州余杭区特派员通过挖掘当地竹编非遗技艺,联合电商平台打造“竹艺小镇”,开发竹制家居、文创礼盒等产品,带动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产品入驻全国50余家线下体验店。湖南选派1200余名文化驻村指导员开展培训3000余场,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将传统织锦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苗绣服饰、箱包等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并带动2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这些实践不仅激活了地方文化资源,更培育出一批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经营理念的新农人,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创新动能。

  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陕西袁家村通过挖掘关中民俗文化,打造“一户一品”特色餐饮与手工艺产业链,村民以自家院落为经营单元,差异化开发凉皮、豆腐、辣子等传统小吃,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亿元。节庆赛事同样成为农业与文化联动的纽带。贵州“村BA”篮球赛融入苗族芦笙舞、银饰工艺等元素,单场赛事网络观看量超5000万,带动当地腊肉、酸汤等农产品销量增长40%,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60%。此类案例表明,文化驱动不仅提升了传统农业附加值,更催生出“农业+文旅”“农业+节庆”等新业态,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开辟增长空间。

  科技与文化的协同创新,为农业价值链升级提供新路径。山东寿光将农耕文化与智慧农业结合,通过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蔬菜博览会”,游客可沉浸式体验“从种子到餐桌”的全流程,展会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带动种子研发、冷链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区域品牌价值超千亿元。更前沿的探索正在涌现,例如,广东茂名引入区块链技术,为荔枝贴上“文化溯源标签”,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种植故事与非遗加工工艺,推动荔枝溢价15%,2023年出口量同比增长18%。这些实践表明,数字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通过文化叙事与科技体验的融合,推动农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值转型。

  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部分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同质化严重,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对此,须从多维度深化文化、科技与农业的融合生态。在制度层面,可推广文化特派员下乡机制,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非遗活化、IP孵化等项目,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在技术层面,建议建设全国农产品文化IP数据库,整合地域故事、非遗技艺等资源,推动重点品牌数字化升级,培育直播运营、内容创作等复合型人才;在区域协作层面,可建立东西部结对机制,形成跨区域联动的文化驱动网络。

  从非遗活化到数字升级,从节庆出圈到科技破局,文化正以多元路径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这些探索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承载着赓续农耕文明、守护乡土记忆的时代使命。

  (作者:吴春,系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研究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光明时评】壮大文化特派员队伍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