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提问
孩子现在3岁半,已经入园4个月了,各方面适应得都很好,唯一让我困扰的就是排大便的问题。孩子从不在幼儿园排大便,常常憋了粑粑回家拉,最近有一天,突然没憋住在幼儿园排便了,回家后就开始哭闹,说再也不上幼儿园了。孩子从小就只在家排大便,而且排便时一定要让我陪着,这件事我要如何引导呢?——孩子妈妈
〚陈思佳〛
明明有便意却坚持忍耐到回家,我们通常把幼儿的这种行为称作“隐便”。在幼儿园里,“隐便”并不是个例,不少幼儿都曾有过“隐便”的经历,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清晨,孩子们入园的时候,也常常会有家长跟老师说:“孩儿在家没拉便,请老师帮忙留意。”因此,幼儿教师通常也会对排便的事情格外上心,观察留意幼儿的身体信号,如,从如厕前的坐立不安到憋便时的情绪波动,再到耐心专业的引导和帮助。
为什么幼儿会存在“隐便”的现象呢?其实,这并非简单的习惯问题。背后可能还有新环境带来的安全感缺失,秩序敏感期对“专属空间”的执念,也可能是如厕技能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理解“隐便”背后的成长密码,从儿童心理与发展规律出发,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孩子。
新环境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心理学研究发现,3—5岁幼儿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远超成人。我们知道,幼儿园多以蹲便为主而且是敞开式多人共用的环境,这与家庭中的如厕环境有很大不同。因此,当幼儿面对排便的新环境时,身体有可能会本能地“防御”,比如,不适应陌生的排便器,不熟悉新的排便姿势,不想被同伴看见等。对一些幼儿来说,排大便这件私密的事,需要在足够安心的环境下才能自然完成。
秩序敏感期对“专属空间”的执念。蒙台梭利提出的“秩序敏感期”(2—4岁)理论指出,幼儿会对物品位置、行为顺序、固定流程等形成固定认知。对于排便这种涉及身体隐私的行为,幼儿可能会形成“排便必须在家完成”的刻板认知,将“正确的地点”与“安全感”紧密绑定。因此,部分幼儿坚持“必须在家里排便”,甚至拒绝使用任何公共卫生间,表现出对“专属空间”的强烈执念。
如厕技能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幼儿的精细动作和大肌肉群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刚入园的3岁左右的幼儿,身体协调性、手部精细动作和腿部力量发展不足,无法支持幼儿独立完成如厕以及如厕后的清洁整理,幼儿可能因不会擦屁股、提裤子的动作不熟练、对蹲便器的使用方式感到困难、担心弄脏衣物或被同伴嘲笑,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选择逃避。
此外,幼儿对成人情绪的感知非常敏感。如果幼儿曾因如厕失误被过度提醒或批评,可能会形成“排便=犯错”的心理暗示,进而选择压抑生理需求。
那么,当幼儿出现“隐便”的现象时,要怎么办呢?建议家长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为孩子搭建“安全过渡阶梯”。
首先,给幼儿提供环境适应训练的机会。可以在家中模拟幼儿园卫生间的环境,将家中的儿童马桶逐步移至卫生间,直至与成人马桶并排,或使用儿童马桶圈过渡,增加幼儿对如厕环境的感知;播放常见的如厕后冲水声的录音,让幼儿提前熟悉环境音,或由幼儿自己按动冲水按钮,体验乐趣;尝试外出如厕挑战,每周带幼儿体验1至2次公共场所厕所,如去商场、公园等,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感受多人卫生间的环境,降低陌生感,并对幼儿勇于尝试的行为给予鼓励。
其次,给幼儿提供心理支持的力量。家长可以陪伴幼儿阅读与如厕有关的绘本,如《我的神奇小马桶》《幼儿园厕所探险记》等,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接纳在幼儿园排便这件事;准备私密小物件替代家长的陪伴,增强幼儿的如厕安全感,如给幼儿准备小布包一类的“勇气袋”,装入家庭厕所照片、妈妈的手帕等安抚物,告诉幼儿:“需要的时候摸摸它,就像妈妈陪着你。”
最后,锻炼幼儿如厕小技能。可以带幼儿玩儿“小熊擦屁股”的游戏锻炼擦的动作。比如,用毛绒玩具练习从前往后擦的动作,边玩儿边唱:“小纸巾,滑滑梯,哧溜一下擦干净”;和幼儿玩儿穿脱裤子比赛的游戏,锻炼脱提的动作;和幼儿玩儿“萝卜蹲”的游戏,锻炼蹲的动作,家人围圈站一起,每人贴一个颜色的萝卜开始游戏,有意识地让幼儿多蹲几次,从而增强幼儿的腿部力量感。
此外,家长可以和幼儿教师做好沟通,共同关注幼儿在排便问题上的成长与变化,比如共享“幼儿如厕日记本”,家长记录幼儿在家排便的时间、情绪状态,教师补充幼儿在园的观察记录,约定同步训练计划,直至“隐便”行为得以解决。
“隐便”并不是幼儿的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了解行为背后的养育秘密,用游戏化解焦虑,用细节重建安全感,幼儿的每一次尝试都值得我们温柔喝彩。
(作者系大连市甘井子区教育局春田第二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