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规范“网约护士”行业发展

转自:劳动午报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网约护士”需求量正不断加大。当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防止低质服务扰乱市场。当“网约护士”真正实现标准化、专业化、普惠化时,便能从“叫好”的尝鲜体验,成为“叫座”的民生刚需,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有订单来了!”接到提示信息,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陈丹、付琴随即出发,赶往4公里外的小区,为骨折恢复中的72岁张奶奶更换尿管排尿。近年来,手机预约、上门服务的“网约护士”在多地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多样化健康需求增加,居家护理服务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患者的刚需。(4月2日《工人日报》)

自2019年国家卫健委启动“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以来,全国已有30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了7类60余项网约护理项目。这种“一键上门”的服务模式,不仅节省了患者往返医院的时间成本,更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然而,行业标准缺失、服务边界模糊等问题正制约着这一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从服务收费标准来看,当前,各地“网约护士”的收费多由医院或平台自主定价,同一项打针服务的费用差异可达百元。这种随意性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容易引发价格争议。其次,医疗风险防控则是更为隐蔽的挑战。院外护理缺乏专业设备的支持,在紧急情况下难以实施有效救治。一名三甲医院的护士坦言:“患者家中无监控设备,一旦发生纠纷,护士的权益难以保障。”此外,人力资源的短缺则直接制约了服务的供给。多数“网约护士”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接单,而部分大型医院的护士医疗负担较重,积极性不高。

破解“网约护士”行业发展困局,需要多方面齐力并进。首先,标准化建设是基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网约护士”的收费标准,探索将上门护理服务费用纳入医保。宁波市海曙区发放“专曙护理”消费券的实践表明,政府补贴能有效刺激需求——每张100元的消费券使日均订单量提升了40%。这种“政策杠杆”值得推广至更多城市。

其二,风险防控不可或缺。一方面,应明确上门护理的责任边界,可通过购买第三方责任险等方式,维护服务提供者与患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应通过一键报警、全程录像等技术手段构建“安全网”。

其三,人力资源的整合是关键。有关部门应将“网约护士”纳入医养结合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例如,可借鉴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组建由专业护士、康复师、社工组成的复合型服务团队,通过轮班、弹性排班等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医院可建立专项绩效激励机制,激发护士的参与热情。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网约护士”需求量正不断加大。当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防止低质服务扰乱市场。当“网约护士”真正实现标准化、专业化、普惠化时,便能从“叫好”的尝鲜体验,成为“叫座”的民生刚需,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王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规范“网约护士”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