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从安徽慕名来到华山医院宝山院区的马阿姨从神经外科康复出院,回家之前,她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庆祝活动……
原来,马阿姨是宝山院区第1000例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的患者,为了分享喜悦,医护特意买来定制蛋糕。
3月初,马阿姨因烟雾病导致脑部供血“瘫痪”,不仅出现讲话不清楚,右手麻木的症状,左脑还残留了一块永远消不去的梗死瘢痕。而一个被称为脑内“搭桥”的小血管吻合技术,让她的生命重新活跃起来。“术前我妈妈连牙刷都握不住,现在能稳稳切开蛋糕!”马阿姨的女儿说,她妈妈原本僵硬的手指已能灵活比划“胜利”手势,术后一周便顺利出院。
神经外科雷宇副主任医师介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联合颞肌贴敷术”是华山医院的传统优势,在神经外科周良辅院士和毛颖教授的带领下,顾宇翔教授等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多年不断改进、完善和推广,这一“华山术式”已成为一项国际标准术式。手术吻合口即刻通畅率为100%,远期有效通畅率95%以上,术后并发症率2.1%,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室每年举办国家级脑血管吻合学习班,为国内32个省市、200余家医院的神经外科培养大批技术骨干。
作为宝山地区常规开展此项技术的医疗中心,神经外科团队已在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成功完成第1000例脑血管吻合手术,为来自全国的脑卒中患者解决手脚麻木、头晕、说话不清、认知障碍等困扰。
什么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
当脑血管像水管一样被彻底“堵死”,脑细胞短短几分钟就会因缺氧而“罢工”,这就是脑梗的致命威胁。
对于已经出现头晕、手脚麻木、讲话模糊、记忆力衰退甚至脑梗死症状的病友,如果传统的药物或支架治疗无能为力,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则是这类患者重建“生命通道”的救命稻草。
毫米级血管缝合:在发丝上“绣花”的外科艺术
简单来说,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就是通过将耳朵前方一跳一跳的颞浅动脉分离下来,穿越肌肉和颅骨,缝合到大脑表面的血管上,这就好比在断流的河道旁挖一条新渠,在脑外与脑内搭起一座生命桥梁,让血液重新灌溉濒临“干涸”的脑组织。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血管吻合的超精细操作。医生需将直径约1—1.5毫米的颞浅动脉,与大脑表面1毫米左右的皮层血管进行“无缝对接”。由于血管薄如蝉翼,手术的缝合线必须比头发丝还细(仅20微米),手术使用的器械更比绣花针还要精密。
显微镜下,医护需要把1毫米左右的血管一针针精准对接,力度稍大可能撕破血管,角度偏差可能导致堵塞,可以说,这是在“发丝上绣花”的外科艺术。主刀医生不仅需要经过数千小时的显微外科训练,团队配合还要像紧密契合的齿轮,在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管理方面对脑血流与脑功能调控精准把握。
头晕头痛、手脚不听使唤、说话“打结”!烟雾病需警惕
目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的开展,主要针对烟雾病、脑血管闭塞、巨大脑动脉瘤等患者。其中,烟雾病是一种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包括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认知障碍等。由于其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常导致诊断延误。
华山神经外科长期致力于烟雾病的诊治,2005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个性化联合血流重建术式治疗烟雾病,创新“搭桥”方案,提供更强的脑血流重建效果,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没想到医生不仅救了我妈妈的命,还记住了她随口说的‘出院想吃蛋糕’!” 患者与医护共同分享喜悦,这场关于生命接力的甜蜜传递仍在继续。
华山医院宝山院区神经外科介绍:
华山医院宝山院区神经外科传承母院特色,开展同质化、一体化服务。
科室拥有最新的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神经内镜、术中超声、CUSA等专科设备;治疗范围涵盖脑脊髓肿瘤、血管病、外伤、先天性畸形等各个方向,并特色开展小儿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及颅脑肿瘤等各种病变的手术治疗,年门诊量近10000人次,收治患者超17000人次。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