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科学界最佳“内线”来啦!“博览日报”为您播报当日有趣的科学内容、最新的科研进展、脑洞大开的科学发现、热点事件的科学观察。您可以单独订阅“博览日报”——点击左下方 #博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
这种树主动遭雷劈献祭队友
国外研究团队在巴拿马热带雨林考察时,偶然发现了一棵被雷劈过的油豆蔻树(Dipteryx oleifera)。令人惊讶的是,这棵树不仅毫发无伤,反而活得更加滋润——闪电不仅帮它炸掉了缠绕在树冠上的寄生藤蔓,还顺带劈死了周围十几棵竞争对手。
国外研究团队追踪了93棵被雷劈过的树,持续观察2到6年,记录它们的各项数据。结果发现,9棵被直接劈中的油豆蔻树全部存活,仅受轻伤;而其他被劈中的树种树冠叶片损失量是前者的5.7倍,64%在两年内死亡。
每次雷劈平均会干掉9.2棵油豆蔻树邻近的树,同时减少78%的寄生藤蔓,让这些抢阳光、抢养分的吸血鬼别再来烦自己。长期数据也显示,油豆蔻树周围的树死亡率比森林平均水平高48%,而它自己的藤蔓数量却明显较少。
这种树通常比邻居高出4米左右。这很可能是因为闪电优先劈中较高的树,而它的竞争对手们一次次被天罚淘汰,最终让它独占阳光和生长空间。
研究团队计算得出:这种树被雷劈的概率比普通树高出68%,平均每56年就会挨一次劈。但它们的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一生要经历多次雷击(研究中有一棵甚至在5年内被劈了两次)。这种雷劈增益让它们的繁殖成功率飙升14倍,堪称进化赢家。(图为雷劈前与遭雷劈两年后对比图)
中央的树遭雷劈前(左图)与遭雷劈两年后(右图),可见树上的攀援藤蔓已经不见了,周围的邻居也少了很多
为什么你一上镜就显胖?
当我们举起手机或站在摄像机前,明明镜中的自己轮廓匀称,上镜后却仿佛被施加了"膨胀咒",这背后其实是光学特性和大脑感知共同导演的"视觉魔术"。
镜面反射遵循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线经过反射后能完整保留物体的立体信息,这种实时的动态影像更接近肉眼观察真实物体的效果。而相机镜头本质上是个凸透镜系统,当拍摄距离小于镜头最佳工作范围时,会产生桶形畸变——就像透过鱼缸看物体,画面边缘会被拉伸弯曲。
自拍时手臂长度的限制(通常40-60厘米)恰好处于手机广角镜头的畸变敏感区,这种几何变形会让面部宽度增加,下颌线也显得更圆润。更微妙的是视觉感知差异,照镜子时我们处于动态调整状态,会不自觉地微调角度和表情,而照片定格的是某个瞬间的静态画面,缺失了动态美感带来的修饰效果。
大脑的自我认知机制也参与了这个"幻觉"。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通过镜子认识自我时,大脑会自动修面部不对称性,形成"美化版"的自我形象记忆。而当面对照片这种陌生视角的二维平面影像时,既失去了立体视觉带来的轮廓修饰,又打破了长期建立的自我认知模板,这种认知冲突会被大脑解读为"变胖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冻脸效应"——静态影像会放大面部细节的微小瑕疵,就像把流动的溪水突然冻成冰,每一道波纹都变得格外明显。
到底是下雨还是雪?
给AI都整迷糊了~
一项在《自然-通讯》发表的研究揭示,接近冰点时气象数据难以准确区分雨雪,这一问题并非天气预报员能力不足,而是源于降水形态在临界温度下的固有复杂性。
研究发现,传统方法依赖温度阈值(如0℃以下为雪)在极端温度下表现良好,但在0°C至2.5°C区间失效——此范围内雨雪的湿球温度分布高度重合,如同肉眼难辨的清水与盐水。即使采用随机森林、XGBoost等机器学习模型,准确率仅比传统方法提升0.6%,依然无法可靠识别混合降水或略低于冰点的降雨。
该问题对山区影响尤为显著:降水形态差异直接关系水资源调配、洪水防控及滑雪产业运营。例如,同量级降水可能带来水库补给或洪涝灾害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研究人员指出,当前技术瓶颈源于自然界在相变临界点的物理特性模糊性。尽管人工智能在多数领域表现卓越,但天气系统的混沌特性仍令其"失准"。
所以下次看到“雪转雨”的预报时,别急着怪气象台——要怪就怪大自然,在冰点附近给科学家出了道难题。不过令课代表没想到的是,在AI发展远超人们想象力的今天,天气系统居然能让AI吃瘪,看来还是大自然能耐大啊。
雨夹雪落下形成的雪泥(图片来源:Wikipedia)零添加不添加真的安全吗?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明确提出: 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很多消费者认为“零添加”“不添加”的东西更安全、更好。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零添加”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至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比如,即使是纯酿造酱油,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也会用到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酶制剂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
而“不添加”更是在误导消费者。以某款“果汁饮料”“不添加蔗糖”为例。我们知道蔗糖只是“糖”的一种,果汁中本身还常含有其他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这种说法容易误导公众,让消费者不知不觉摄入更多热量。
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在于规范使用,“不含防腐剂”“零添加”“不添加”并不会更安全。企业大肆宣传推广这类概念,反而可能进一步抹黑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已经考虑了终生、每天、大量摄入的情况,按标准规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我们熟知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等,根本连食品添加剂都不是,而是非法添加物。像三聚氰胺是水泥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唯独不是食品添加剂。
长得这么像,你告诉我不是南瓜?
飞碟瓜(Cucurbita pepo var. patisson),一种体型扁扁的、边缘有钝状锯齿,很像小飞碟,其拉丁文"patisson"源自法语,意为"王冠",也暗喻它独特的造型。 对了,植物大战僵尸里飞碟瓜的原型也是它。
飞碟瓜原产于美洲,它和南瓜同属葫芦科南瓜属,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作物西葫芦的变种,两者种植方式都差不多,花和叶片的形态也类似,只是结出来的果实不同。飞碟瓜主要有黄、白、绿三种颜色,幼果时期呈翡翠绿带银斑,成熟后转为象牙白。
怎样烹饪飞碟瓜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烤制,可利用飞碟瓜中央的凹陷结构作为容器,填充入混合食材后烤制表皮微焦,吃起来焦香味美,值得一试。
此外,将飞碟瓜切块后与时蔬合炒或直接蘸酱、凉拌也是不错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飞碟瓜和很多其他葫芦科蔬菜一样,嫩瓜可食,老瓜品质变差,因此也有专门把老瓜用作观赏品的。
既然飞碟瓜这么好,那为啥不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呢?拿产量来看,南瓜亩产可达4000公斤,而飞碟瓜仅2500公斤,同样是瓜,当然要选择多种南瓜。就运输损耗来看,飞碟瓜的运输破损率也远高于南瓜、西葫芦等。此外,消费者认知度不高,市场需求有限,农民担心销路也是重要原因。
色彩丰富,吃起来和西葫芦差不多,营养成分也类似(图源:jansenzaden.nl)内容综合自中国科普博览微博、科学大院、中科院物理所、科普中国、博物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