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3月29日,在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上,北京市海淀区联手多方启动“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此举旨在统一调度算力资源,促进跨域柔性互通,为高校院所及企业提供普惠、开放的算力服务。
海淀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硅谷”,始终是前沿技术与产业变革的策源地。此次启动的算力平台生态网络,是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为牵引,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算力效能的最大化。平台汇聚京津冀、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的超8万P绿色算力,形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网络,既缓解了东部地区的算力需求压力,又激活了西部地区的能源与资源优势,构建起“东数西算”战略落地的生动范本。
这一布局背后,是海淀区对产业链的深度洞察。区域内已集聚13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76款备案大模型及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从芯片研发到算法落地的全产业链闭环。算力网络的建设,既是对产业需求的精准回应,也是对“自主可控”技术路线的强化。平台搭载的国产化调度系统,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与机器人具身智能研发,为国产技术突破提供了“硬核底座”。
“算力普惠”并非空谈,而是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设计让资源触手可及。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独创了“算力超市+撮合交易+算力券+模型服务”模式。该模式以30余种配置选项满足多元需求,用户仅需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资源调用,真正实现“一键触达”。自助式服务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技术门槛,更通过弹性算力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助力初创团队快速验证产品,缩短从研发到市场的路径。
技术的普惠性还体现在对前沿领域的支撑。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的成功训练,正是依托平台强大的算力底座,使得其跨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超越国际主流开源模型,彰显了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此外,平台端到端的开发环境与分布式训练支持,让科研机构与企业能够专注于算法优化而非硬件掣肘,释放出更多创新潜能。
算力的价值,最终要落在推动生产力变革上。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以万亿级参数大模型训练能力为支点,推动AI技术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生命科学等场景渗透。例如,在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海淀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推动“大脑+小脑+本体”的全栈式研发,加速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医疗健康领域,算力支撑的基因数据分析正为精准医疗打开新窗口。
这种赋能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催生产业生态的裂变。海淀北部规划的应用牵引加速区,以“一南一北”AI生态圈为核心,吸引全球顶尖资源集聚,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闭环。数据显示,平台扩容至10000P算力后,可支撑500万台高性能笔记本等效的计算需求,使大模型训练效率提升40%,故障自愈系统更保障了全年99%的任务完成率。高效稳定的算力供给,正成为企业突破技术壁垒、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支撑。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从资源聚合到价值释放,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生态网络的启航,标志着中国算力发展迈入“系统化作战”新阶段。未来,随着万P级算力底座不断完善,“东数西算”战略纵深推进,一幅以算力为纽带、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宏伟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片数字热土上,每一份算力都在书写智能经济的新篇章,每一次调度都在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戴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