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参加2024年巴黎车展,受到欧洲消费者的关注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改变世界。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外贸领域,更是展现出了向“新”而行的蓬勃生机。
科创协同打造湾区新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扎根大湾区的世界500强车企之一,广汽集团就是借助湾区“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湾区聚集了全球顶尖的高校、科研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广汽正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支点,整合AI、新能源三电、智能驾驶等技术优势,向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延伸。
他还透露,广汽已启动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并计划通过“AI+汽车”技术复用,打造跨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例如,智能驾驶技术可迁移至低空飞行器的导航系统,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技术可为机器人提供动力支持。冯兴亚指出,广汽集团未来也将充分利用大湾区“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大湾区不仅是汽车产业的创新高地,更将成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业态的策源地,为外贸注入高附加值动能。”
无独有偶,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内,香港城市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福田)开展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平台、高时空分辨电子显微镜两个项目,获香港特区政府“产学研1+计划”首轮拨款资助,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高时空分辨电子显微镜项目的牵头人,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正带领团队调试一台高精度电子显微镜。“不久前,在香港讨论的技术方案,很快就能在深圳的实验室进行验证,两地的科研资源互补让创新效率翻倍。”陈福荣说。
河套合作区是深港协同创新的缩影。截至目前,园区已汇聚16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包括西门子能源创新中心、晶泰科技等国际领先机构,吸引了1.5万名科研人才。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作为首个由港方运营的跨境科研空间,已引入40多个香港科创团队,实现“技术源头在香港、转化在内地、市场在全球”的闭环。这种协同效应更是直接赋能外贸,其中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深港协同创新的助力下已经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开始了新一轮的海外布局,并计划在德国设立欧洲运营中心。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内,晶泰科技的实验人员正在工作科创协同助力三地规则对接
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分子态(珠海横琴)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内,一份份中药材原料被破壁、分离、浓缩、结晶,顺着管道形成中药晶体颗粒。这些印有“澳门监造”系列标志的中药,将通过大湾区走向葡语国家。分子态(澳门)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滋才希望让更多中药产品与技术,走到葡语国家与东盟国家,走向欧盟和拉美市场。
在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港澳成果+本地转化+湾区应用”模式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物联网科研成果在南沙产业化,大大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数据显示,目前在南沙落户的港澳企业近3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美元,其中60%涉及技术转化。
三地科创协同发展正在不断助力粤港澳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会总会会长林龙安,在深耕大湾区进出口贸易25年的亲身经历中,深刻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进出口贸易带来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在大湾区建设框架下,不断深化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简化通关手续,提高跨境贸易的效率。”林龙安如是说道。
林龙安提到,依托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和产业升级,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新三样”以及机电产品和高端装备产品出口增长显著。这种结构优化不仅提升了贸易附加值,还增强了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了进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转型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发展动能。2024年,大湾区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对此,冯兴亚深感认同。2024年,大湾区内地9市外贸规模达8.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1%,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96%。其中,广汽集团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其全年出口汽车12.7万辆,同比增长67.6%,覆盖74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体现了广汽在全球化布局中的卓越成绩,也展示了大湾区作为国际化枢纽的重要战略意义。冯兴亚认为,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锚定“一点两地”,三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法律、金融、商贸、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建设,还是港澳的国际化优质资源正在加速与湾区融合,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都为广汽深耕港澳市场、加速海外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林龙安还特别强调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区域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三地外贸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发挥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枢纽的优势,依托港元稳定币、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工具,创新跨境易货结算模式,推动跨境易货结算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的国际结算渠道。此外,澳门作为葡语国家市场的桥梁,可以为企业拓展葡语国家市场提供便利。大湾区内地企业在生产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雄厚实力,港澳则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两者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大湾区企业“拼船出海”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
科创协同赋能外贸迈向新高度
在科技赋能外贸转型方面,冯兴亚特别提到技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性。“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已全球领先,广汽将推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软联通’助力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目前,广汽正联合大湾区科研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将港澳作为技术认证和知识产权交易的窗口。
而林龙安则更加关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AI+跨境电商”的发展。“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升级的关键力量,通过AI技术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场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避免盲目生产。同时,AI算法能够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从而为供应链规划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这为跨境电商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带来了显著效能。” 林龙安对此颇为感慨。
以佛山家电产业带为例,AI系统精准匹配了中东地区对节能空调的需求,推动了当地企业出口订单的快速增长。2024年,大湾区“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下,仅深圳前海便孵化超700个港澳创业团队,其中香港青年余广滔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前海平台对接东南亚市场,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
林龙安指出,AI不仅降低运营成本,还避免产业内卷。“AI能识别不同国家的优势品类,比如中山灯具主攻欧洲,东莞电子配件瞄准非洲,让湾区制造错位竞争。”在林龙安看来,DeepSeek等AI技术应用,让企业可以将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低成本“轻量化出海”,快速布局多平台、多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然而,“AI+跨境电商”融合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门槛高、算力成本压力大、人才匮乏、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对此,林龙安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驱动、发挥大湾区人才政策优势、强化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措施旨在为跨境电商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助力大湾区企业的升级转型和国际化进程。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政策环境以及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正在不断推动外贸向新的方向发展。三地科创协同发展的成果显著,为大湾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创新和政策措施的实施,大湾区的外贸将迈向更高的台阶,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