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你好天府 负束
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
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提升为全民健康行动重点,而成都——这座世界美食之都正面临独特挑战,如何在“巴适得板”的日常中平衡健康与享受?
公园城市环境,让这座美食之都显得“不油腻” 图片来源:pixabay成都生活易“超膘”
美食,是刚需也是乐趣,或许还是减肥路上最难以逾越的高山。
红油翻滚的水煮鱼,花椒与辣椒在热油中迸裂出阵阵辛香。一筷子回锅肉,青蒜的鲜脆裹着焦糖色的酱香,肥而不腻的油脂在齿间流淌。有人沉醉于宫保鸡丁酸甜微辣的微妙,有人流连于毛血旺红汤中的二十四味香料,冷吃兔配冰粉,火锅配冷饮,层次分明的体验,各得其乐的氛围中飘荡着麻辣鲜香。
图片来源:pixabay川味让人诱惑难挡,而汇聚了蓉派、渝派、盐帮派川菜系,国内外各类美食的成都味道,则更让人欲罢不能。
《2022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全市总体体质达标率比例94.61%,截止于2022年,连续7年上升。乍一看,山吃海吃的成都人可能掌握了保持健康的秘籍。《公报》还显示,2022年成年人超重率为28.76%、老年人超重率为35.46%;成年人的肥胖率为7.22%、老年人的肥胖率为9.21%。其中,成年人的肥胖率有所上升,较2021年增长了0.11个百分点。
成都人并未掌握什么独有秘籍,该“超膘”还得超。
《2023年成都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成都市成年人超重肥胖比例达1/3,约33.3%,比2022年上升了4.54个百分点。
生活高压力群体,胃口正值壮年的成年人,毫无疑问是“餐饮主力军”,流连于美食之都似乎更难“全身而退”。三五好友约个火锅、吃个烧烤是最常规的社交与解压方式,“晚上10点还要排队”、“几个平米的小店日收入超万元”在成都属于家常便饭。
尽管近年成都人“茁壮成长”的趋势不太“喜人”,但体测还是积极。3月18日,全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居然由成都率先启动,让人感叹“膘升”多少都要率先揭晓的豪迈。
这份豪迈一如成都人的洒脱与求真,这正是“蓉式”健康哲学的核心:该吃吃该喝喝,吃完火锅蹬单车。
成都人:大不了“食练双修”
成都是座极富创造力的城市。成都人民的智慧,在流连美食与追求健康的平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可豆动画携《哪吒2》票房创影史纪录,李子柒用东方美学打破文化传播壁垒,刘家琨设计的西村大院重塑城市肌理......这里数不尽的创意吸引着全球目光,而在成都老餮眼中,或许它们都不及脑花与豆腐的碰撞、回锅肉与欧包的融合、火锅与冰淇淋邂逅等美食创意,更让人跃跃欲试、深入其中。
“世界美食之都”的人民哪能抵挡近水楼台的美食诱惑,唯有在追求健康的长路上曲线突围、各寻蹊径。
图片来源:pixabay前一晚12点才离开烧烤摊的钟先生,第二天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晨练。撸铁到跑步一整套长达1个多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为其带来了800大卡的消耗。
“朋友来了,要不就是自己想吃,反正一周一两盘(宵夜)跑不脱。”钟先生的美食主场,位于双流区美邻巷附近,一到晚间,门店与三轮餐车的灯光交相辉映,人潮涌动。也许是自知身处“土壤”肥沃之地,钟先生保持晨练的习惯已坚持数年,据称,其体重波动近年控制在5斤内。
而在金融城某写字楼的一角,文女士已经约好朋友,定好了重口味晚餐,麻辣烤鱼。“最近和朋友发现了一家店,几乎每周都要吃一次,”文女士表示,“美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
当谈及体重焦虑时,文女士坦承,为了美食和健康两手抓,除去外出海吃都是自己做饭,控制搭配、降低过于热量摄入。
而同为“久坐”族的胡女士,也是一名资深成都“好吃嘴”,从建设路到祥和里,从魁星楼到贝森路,从双流兔头到简阳羊肉汤、从老机场吃到新机场,十余年间,胡女士沿美食路径与成都共同成长。
“只要想吃,开几十公里都要去,”胡女士表示,“但随着年龄增长,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更高了,几年前在同事的影响下爱上了骑行。”
据了解,胡女士每日通勤往返距离约16公里,除天气因素外几乎保持骑行,周末去探寻美食的交通方式也多为骑行。
“不拒美食,也不忘健康”,新一代成都老餮的智慧或许也只能在成都进行完美实践。
成都喊你“动起来”
在成都,有无数“理由”推着你动起来。
图片来源:pixabay“赛事名城”并非只是比赛看得起劲,运动热情也是空前高涨。成都环城生态区骑行绿道以全长100公里的环城一级绿道为核心,串联起121个特色公园和78座独具天府文化特色的桥梁,圈起一座全新的“骑行之都”,成为市民日常健身的热门选择。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4月-2024年4月,成都环城生态区共接待游客6015万人次,其中骑行人群约为1426万人次。
骑行爱好者李先生时常在周末选择去环城绿道骑上完整的一圈,与众多爱好者不同的是,李先生只选择共享单车,往往骑行+休息时间超过10小时。“慢慢骑、慢慢看是一种享受,并不一定要剧烈运动才能保持健康,”在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居住多年的李先生表示,“成都不仅骑行条件最好,整个城市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都很棒。”
近年,成都市通过创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与系统化政策规划,构建起覆盖全域、便捷可达的公共运动设施体系,成为全国公共体育建设的典范。公司迁往成都的“卢克文工作室”曾感叹道,在成都骑行是“最幸福的事”。
图片来源:pixabay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天府绿道总里程超9000公里,而相对于1.69万公里规划总长度,它的建设进度才刚刚过半;2024年成都累计新建改造体育公园69个,新增社区运动角110处,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209个,立体式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400余场,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市民健身540余万人次......
在成都,体育基建不只一味扩大设施覆盖面,更在于不断提升体验度。
建在商业中心内的西村空中跑道,结合自然科普、射箭、F1模拟赛等多类项目的天府熊猫卡丁车公园,涵盖足球场、篮球馆、健身步道等设施的金沙天空森林体育公园,桥下、屋顶、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区域、废弃空间摇身一变成为运动场景,实现空间活化与市民需求的双向满足。“体育+娱乐”、“体育+商业”、“体育综合体”等业态完善,满足体育参与者各类需求。
2024年12月7日,中国城市生活体育指数榜单发布,成都连续两年蝉联总榜第一;时隔20多天,成都又蝉联了2024体坛榜样年度评选的“年度体育城市”奖项。
身处成都,体育基建一流且持续完善,相关部门积极督促引领,即便徜徉于美食之间,在这个体育氛围浓厚的城市中也多了几分“底气”。
“来了就不想走”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这与健康和美食都不辜负的“蓉式”哲学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