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历“三月三”建德新叶古村火出圈 守好古村的根 搭好文化的台
3月31日是农历“三月三”,于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而言,这一天的重要性不亚于过年——
清晨,锣声响起,叶氏祭祖队伍开始游村,这是这座800余年历史的古村约定俗成的习惯。青瓦白墙、古寺古塔,错落聚合的古村落内,同姓不同派的村民穿着各色服饰,按照传统“十献礼”的流程,为村祈福;还有穿着戏服的孩童,有模有样地唱着新叶昆曲……
如今,这份热闹不只属于新叶村民,这鲜活的一幕幕通过互联网直播被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当日,各平台直播观看人数实时最高突破55万人次,而在线下特意赶来见证“古村新韵”的游客也超过5000人次。
一座古村,一场传统民俗庆典,如何让流量留下来?为了干成这件事,新叶村花了将近20年时间。
事实上,新叶村也差点走了弯路。如今已是退休之年的老文保人陈志昌,清晰地记得一组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村有70余处文物保护点。但仅2002年至2007年间,全村就新建了近百幢住宅。本世纪初,全国古村落都面临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抉择,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住房快速吞噬着传统村落的泥瓦砖墙。
幸好新叶村依然完好保留了东南地区传统农耕乡村的村落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生态、风土人情等,让这里一度成为全国建筑专家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的宝地。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而在研究了新叶村大大小小十多个宗祠后,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也对新叶村保留的文化脉络提出高度评价,新叶宗族以“和敬”“有序”自主管理,在中国家族发展史上也是具有代表意义的。
“当时村里的人也有想法,难道就让村子旧着,就能过得更好?”在新叶村党委书记叶向滨的回忆里,改变村里人想法的转折点,还要从2007年新叶村决定启动古村落综合保护工程开始说起。这也意味着,新叶村必须直面古村落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冲突。
“我们第一时间否决了简单推翻新建房的方案。当地政府和专家都在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到平衡村民利益和古村落保护的中间值。”叶向滨说,“中间值”落在了降层拆改的办法上,“就是让影响历史人文景观的自建房降层改造,以最小损失保留村落空间和历史的完整性。”
有了这次经验,新叶村将其总结为“把遗产保护和民生建设结合起来”。2012年,新叶村被批准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新叶村乡土建筑”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建德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名单,是全省唯一。
留住了根,但就这么原地踏步吗?“保护传统古村落,并不意味着要追求古,而忘记了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说这话的,是村里的“土专家”叶永光,曾参与新叶村的族谱修订。他邀请记者再去村里逛逛。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刚开放的新叶村图书馆。在记者看来,这座建筑也像是个明清时期的民居,和村里其他民居差距不大。叶永光摇了摇头说:“这个图书馆可是大有讲究的。你看这主体建筑,是徐文祥的民居改建而来,我们能看到的梁上雕花,都是明代建筑形制的装饰。更精彩的在二楼,里面收藏了许多与新叶相关的重要文献和珍贵档案。”叶永光眼里透着光,笑着说:“最近我们正在给资料建数字档案。我也顺便补课,争取尽早攻克这些书籍,之后游客来了我能讲给他们听。”
新叶村试图让古村落能“说话”:新叶非遗馆内不时传出昆曲旋律,那是经新叶本地演化后的“草昆”唱腔;景区入口的菜园地里,村民递给游客一把西瓜籽,手把手教着他们播种浇水;文昌阁内,孩童开心的笑声传来,原来是新学的毛笔字写得有些别致,逗得围观人大笑……来自上海的游客宁萌和丈夫恰好赶上了新叶“三月三”。“之前听朋友说,春天的新叶村风景很好,就预定了村里的民宿住上几天。没想到还赶上了村里的大日子。”宁萌拿出相机向记者展示着体验的成果,“我去过很多村子,还是第一次感受全村一起过节的氛围。这些灰白的古建筑映衬下的文化味,从镜头里看起来格外有生命力。”
“活”了的古村,才能“火”起来。近年来,随着村内旅游项目开发和古民居改造利用,前来旅游、研学的游客接踵而至——5年来,新叶村累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借此机遇,许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有人张罗了农家乐、民宿,卖起了土特产,2024年新叶村村集体旅游收入达30万元。
“我们不会抛弃古村落的根,也会搭好现代文化活动的台,以完整的古村产业链,把古村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慈岩镇主要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还会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展演、乡土建筑论坛等活动,同时继续借助数字化手段更好保护现存古建筑。(记者 应陶 通讯员 卜金 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