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国家喊你减肥了!三亚这些门诊专治“胖烦恼”

  三亚日报记者 卢智子

  “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甚至患上了慢性病”“所以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介绍,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随之,“体重管理年”“体重门诊”成为风靡一时的热搜词,充分说明国家对于全民体重管理的关注。

  “三亚有几家体重门诊”“体重门诊真的能科学减重吗”“哪些人群适合就诊”……记者了解到,目前三亚多家医院已经开展或完善各类减重以及营养门诊。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减重门诊就诊人数有所增加,其中大多是中年人,也不乏青少年。

减重门诊就诊患者不少

  3月13日,三亚市中医院推出中医特色减重门诊,目前每周一、周三18时至21时出诊。3月26日18时30分许,记者在三亚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看到,诊室外已有十多位患者等待就诊,其中还有专程从陵水、乐东赶来的。就诊前,患者需填写 “减重门诊患者档案表”,内容涵盖健康评估、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

  “医生,治疗了能减多少”“每天就想吃点零食,忍不住啊”“我也不爱运动,睡觉得零点以后了”……多位患者向医生反馈类似问题。三亚市中医院中医特色减重门诊专家、整形美容科主任赵彧表示:“肥胖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同样,实现减重也难以一蹴而就。国家倡导健康生活新风尚,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提出,减重需遵循 “控制总能量摄入”“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多动少静” “合理膳食”“安全减重”等六大原则。专家强调,健康减重需长期坚持 “吃动平衡”,而非追求 “短平快” 效果。

覆盖全人群全周期 一站式解决“胖烦恼”

  记者从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市属四家公立医院已联合推出覆盖全人群、全周期的体重管理门诊。从西医多学科诊疗到中医特色调理,从孕产妇健康到成人体重管理,为居民提供专业咨询与个性化方案。

  三亚市中医院开设夜间减重门诊,针对长期节食反弹、压力型肥胖人群,采用透穴针法调节脾胃功能,并结合蛋白埋线技术辅助燃脂。通过体质辨识锁定阳虚痰湿等肥胖根源,搭配祛湿丸、通络散等院内制剂,从内调理体质,降低复胖风险。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单位”,专攻内分泌紊乱、代谢综合征等引发的难治性肥胖。集结内分泌科、营养科等8个科室专家,首创“评估—干预—巩固”三阶疗法,包括肠道菌群移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及胃转流支架微创手术。

  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以“营养+医疗”为核心,为上班族、中老年等群体定制“饮食+运动+心理”综合方案。中医针灸埋线抑制食欲,小针刀疗法精准消解局部脂肪,糖尿病肥胖患者可同步实现血糖稳定与体重下降,重度肥胖者可选择代谢手术。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聚焦妇女儿童全周期健康,建立“产前—产后—儿童成长”追踪体系。中医食疗调理孕期水肿,推拿改善产后气血淤滞,营养师指导科学喂养预防儿童肥胖,并通过亲子运动课、药膳工坊带动全家健康。

  此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于3月24日开设营养减重门诊,提供科学饮食指导、体成分测定等服务,帮助市民应对“小胖墩”“节日胖”“压力肥”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体重管理门诊≠减肥机构。所有方案均由三甲医院专家团队制定,融合最新临床指南与个体化评估。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民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门诊,通过“医院+个人”协同管理的方式,实现健康体重目标。

BMI、腰围、体脂率——减重前,先用这三个指标给自己“画像”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胖,看体重可不准!体重相同的两个人,体型可能差异显著。专家指出,科学判断肥胖需综合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和体脂率三项核心指标。

身体质量指数(BMI):快速筛查工具

  BMI是国际通用肥胖筛查指标,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成年人标准为,正常范围:18.5≤BMI<24,超重:24≤BMI<28,肥胖:BMI≥28。

  但需注意,BMI无法区分脂肪与肌肉。数据显示,约15%的健身人群BMI超标但体脂率正常,约20%的正常体重者存在隐性肥胖。

 腰围:内脏脂肪的“晴雨表”

  腰围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程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直接相关。测量方法为:自然站立,两肩放松,将带尺经脐上0.5~1厘米处水平环绕,呼气末测量。

  在我国,一般认为成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腰围每增加10厘米,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15%,糖尿病风险增加30%。

体脂率:脂肪含量的“精准标尺”

  体脂率指脂肪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更直接反映肥胖程度。需注意,体脂率受水分、肌肉量影响,建议晨起空腹测量并固定同一设备。

  一般来说,正常成年男性体脂率一般在15%~25%,女性在20%~30%。若上限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提示肥胖。

  测量方法包括生物电阻抗(家用体脂秤原理)、双能 X 线吸收法(医疗机构常用)等。

三维评估:科学减重的基础

  三项指标各有侧重:BMI快速筛查肥胖,腰围预警内脏脂肪风险,体脂率反映真实脂肪水平。建议每季度联合监测,其中,健身人群:关注体脂率变化,肌肉增加可能导致BMI升高;久坐人群:重点监测腰围,预防腹型肥胖;中老年人:综合评估,警惕肌肉流失伴随的脂肪比例升高。

  如果发现自己某个指标不太正常,也别慌。从现在开始,调整饮食,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再适当搭配些力量训练;每天保证合理的睡眠同样重要。

减肥总失败?你可能没读懂身体的“饥饿密码”

  在追求健康减重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饥饿感。这个看似简单的生理需求,实则受神经、激素、代谢等多重机制调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指出,只有精准识别饥饿类型,才能制定科学应对策略。

1.脑性饥饿:神经调控失衡的警示

  大脑是食欲调节的中枢。当血糖水平下降时,下丘脑会释放饥饿素刺激进食行为,而进食后瘦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则会抑制食欲。但现代生活中,不规律饮食、睡眠不足等因素常导致激素失衡,使饥饿信号异常亢进。此外,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波动也会强化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

  科学应对策略:规律饮食是关键。每天定时进餐可稳定血糖水平,避免暴饮暴食。选择燕麦、鸡胸肉、鱼虾等高蛋白高纤维食物,能延长饱腹感。同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研究显示,37%的口渴会被误认为饥饿。适度运动和优质睡眠,可有效调节激素分泌,降低食欲波动。

2.胃肠型饥饿:疾病发出的求救信号

  持续饥饿感可能是胃肠疾病的表现。胃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会刺激胃酸分泌,产生“空腹感”,此时进食不仅无法缓解不适,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科学应对策略:出现持续性饥饿伴随胃痛、反酸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日常饮食需避免辛辣、高脂食物,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餐控制在七分饱。餐后散步10分钟可促进消化,减少胃部负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酸药物调节胃酸分泌。

3.情绪性饥饿:心理代偿的生理映射

  不少超重人群存在情绪性进食行为。当压力激素皮质醇升高时,大脑会通过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刺激多巴胺分泌,形成“压力—进食”恶性循环。这种进食行为往往伴随失控感,且常发生在非饭点时段。

  科学应对策略:建立“情绪—行为”日志,识别触发进食的心理诱因。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可采用5分钟呼吸训练、冥想等方式调节。若情绪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

4.代谢型饥饿:基础代谢低下的表现

  基础代谢率每降低10%,每日能量消耗将减少150~200千卡。这类人群即使摄入正常热量,也易因能量代谢缓慢导致脂肪堆积。甲状腺功能减退、肌肉量减少是常见诱因。

  科学应对策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23时前入睡,避免褪黑素分泌紊乱影响代谢节律。

原标题:三亚这些门诊专治“胖烦恼”

责任编辑:林鸿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国家喊你减肥了!三亚这些门诊专治“胖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