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研讨会,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场研讨会,关注科技金融。第四场研讨会,讨论新税制与新业态。第五场研讨会,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第六场研讨会,讨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与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第七场研讨会,讨论上海证券的起源。
第七场研讨会,邀请了资本市场史研究者陆一、上海中证博物馆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卫东,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
以下为徐明棋的演讲精要。徐明棋认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十五五”期间,更应壮大发展本地证券市场,提高开放水平,建设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与纽约、伦敦三足鼎立的全球金融市场。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徐明棋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证券交易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见证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崛起与变革。从其筹建过程中的微观事件,到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每一步都充满着挑战与机遇,承载着国家发展的战略愿景。
改革开放后,证券交易所被提上日程
证券,作为商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分工扩大的产物,广义上涵盖债权、债务凭证以及物权、所有权凭证。今天讨论的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所有权凭证。
现代意义上以股票所有权凭证交易为核心的证券交易,在新中国始于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根据地虽发行过股票和政府公债,但其性质与现代证券交易不同,没有公开的二级交易市场。新中国成立后,为弥补财政困难,政府在1950年代发行债券。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经济活动纳入统收统支范畴,债券发行随之暂停。
1981年,为平衡财政预算,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库券,随后,中国政府债券发行既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又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1984年,我国开始出现企业债券,当时主要是一些企业向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筹资。1987年,我国一些大企业开始发行重点企业债券,1988年,重点企业债券改由各国家专业银行代理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发行。以后,我国又陆续出现了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内部债券、住宅建设债券和地方投资公司债券等。1985年后,各大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开始发行金融债券。1994年,随着各政策性银行的成立,政府性金融债券也开始诞生。1996年,为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偿还不规范证券回购债务,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发行特种金融债券。至此,中国债券市场开始繁荣,二级市场也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在银行间交易市场诞生。
但是这种自发的地区割裂的股票市场,对交易的流动性和监管,乃至企业发行股票融资都带来了极大限制。到了80年代末,将主要城市的区域性股票交易集中,成立股票交易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股票交易所设立地点存在争议,北京和上海各有主张。最终中央决定将首个股票交易所设在上海。这个决策或许与邓小平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有关。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纵观近代史,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着深厚的底蕴。30年代,上海是远东最大国际金融中心,众多银行总部汇聚,社会资本大量集中,证券交易火爆。虽伴随着投机危机,却也彰显其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塑与发展
自从1992年党中央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以来,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基本成型。现阶段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并非简单复制30年代模式,而是要打造与中国崛起同步、以强大人民币为载体的国际中心。1990年上海创设股票交易所,随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外汇交易中心、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相继在上海设立或整合,上海在金融市场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虽已基本建成,在全球排位颇高,但与纽约、伦敦相比仍有差距。其国际化水平和交易影响力仍有待于提升,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自由兑换成为提升能级的关键。随着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提出,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开放至关重要,只有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突破,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证券市场开放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能级的关键
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一级与二级市场)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要素市场。这也就决定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需要提升上海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和交易的影响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账户自由兑换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金融强国,并且提出了六大核心要素,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居于重要的地位。而强大的金融中心,尤其是全球有影响力与强大的货币相联系的国际金融中心,证券市场发展和开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建设成为金融强国型的金融中心,不可能走迪拜、巴哈马等避税地型的离岸中心,也不是走香港、新加坡以外币离岸与本地金融市场融合为一体的国际金融中心。
我们要建设的是人民币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本地的证券市场壮大和发展,尤其是提高开放水平就成为关键的环节。
当然,在本地金融市场尚不能完全开放,还有比较多的限制的阶段,我们可以学习美国和日本曾经设立的本土的本币离岸金融设施,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业务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等到本地的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后,成为以本地金融市场高度开放为基础的全球金融中心。
美国证券规模庞大,海外投资者拥有的美国债权的比重很高,一方面说明美国的负债规模巨大,美国在金融上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但是同时也说明美国的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很高,外资参与美国股市和债市的比率也高。这使得美国纽约成为不仅是美国的财富管理中心,也是全球资产配置的中心和财富管理的中心,是全球性的资产管理中心。
美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正是以证券交易的高度国际化作为支撑和基础的。因为海外政府、公司和个人持有的美元,存款和现金只占很小一部分,主要是以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载体持有的。
反观中国,中国股市没有海外上市公司挂牌交易,海外投资者持有的国内股票规模有限,主要通过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管道式开放渠道进入,2023年底的估算数为2.79亿元,占流通市值84万亿的3.3%。
中国的国债市场近几年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海外持有的中国政府债券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8月底达到2.28万亿,人民币政策性银行债券0.95万亿,两项加总3.23万亿元,占海外持有债券4.52万亿的71.4%。另外,海外持有的同业存单有1.12万亿元,占海外持有的有价证券的比重为24.8%。
但是海外持有的债券规模与中国中央政府债券余额28万亿再加上地方政府40万亿的债券余额相比,海外持有比率仍然较低。海外持有的各种债券的比重占银行间交易的债券的比重只有2.7%。占中央政府债券的比重为12%,如果算上地方政府的债券,该比例只有6.2%。
因此,上海证券交易,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筹划中的国际资产交易平台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如果能够取得不断进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水平将会不断提升。
我们预期在“十五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在证券市场的规制建设和对外开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浦东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跨境资产交易平台,将大幅提升上海证券交易的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外国非居民企业和个人参与我国市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谭谕对本文亦有贡献。)
徐明棋/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包青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