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2月,我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
创新引领 汽车产业驶向“无限未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我省汽车产量44.48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23.43万辆,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全国“双第一”说明,我省依托创新能力、产业生态,已在“上半场”的电动化进程中取得了领先的身位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半场是电动化,而下半场是智能化。”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如何打好“下半场”?技术创新,是不变的秘诀。
对安徽而言,“下半场”不仅仅是拥抱智能化,更是超越自我的一场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攻坚技术创新环节的自主可控难题,解决消费者存在的里程焦虑、安全焦虑。我省正积极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智囊优势,组建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打造全球汽车企业研发总部、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地,拥抱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时代。
组建顶配“智囊团”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这一新兴产业,“抢”得人才,无异于抢得先手。
2023年,我省有许多和汽车相关的“大事”发生:汽车全产业链营收首次超过万亿元,汽车产量首次居全国第2位;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地方性法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
就在同一年,集结了18位院士,十余位重量级专家、企业家的安徽省汽车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成立,领衔的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汽车学术界、产业界的传奇人物钟志华院士。
自此,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了顶配的“智囊团”。
一年后,安徽省汽车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实体化运作机构——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成立,至今已组建了30人的专家团队。今年3月,该中心落户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安创谷。
专家团队中,既有开元汽车芯片创新技术中心首席专家何虎,也有专注于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的青年专家刘兴隆。
何虎教授潜心研究车规级芯片多年,如今他正联合安徽的车企推进其科研成果转化。刘兴隆不仅关注哪些关键技术或材料正在取得突破,还一直思考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融入产业体系中。目前他正牵头联合同济、清华等高校的技术研发团队与安徽一家车企共同推进一个重大创新项目。
当看到汽车创新中心2号实验室的遴选招募,中国科大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特任教授、中科擎邦创始人孙帅帅立刻决定报名,希望能参与整零联合研发。中科擎邦成立于2023年5月,目前已与中国中车和几家头部车企开展合作。孙帅帅本人曾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他认为“磁流变、磁动力将是汽车智联时代的又一个技术制高点”。
汽车创新中心承担的是许多具体工作,面向安徽汽车产业重大产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需求,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方面,导入更多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包括联合高校、车企组建共性技术实验室等。
“我们中心要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创新资源聚合的枢纽,从技术策源,到研发、工程化,最终将产品落地应用,同时在产品落地的过程中培育企业。”安徽省汽车战略咨询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表示。
“车芯协同”
汽车芯片作为汽车“大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汽车对芯片和显示屏有多大的需求?这数据可能令我们无法想象。
一辆传统汽车需要半导体芯片500颗,新能源汽车需要1500颗,而高端的新能源汽车则每辆要3000颗。按这样算,以合肥市为例,到2027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使用芯片约48.3亿颗,价值约408亿元。
不仅仅是芯片,如今的汽车内饰越来越豪华,动辄是大屏甚至是连屏,仅中端新能源汽车就需要4块至6块屏,预计合肥市生产的汽车到2027年就需要1550万块屏,价值108.5亿元。
巨大的产能需求和技术需要,将“车芯协同”攻关摆在了重要位置,成为安徽打造“智车强省”的关键。
合肥人程宝忠,是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汽车芯片方向负责人。过去五年,他辗转于上海与安徽之间,亲历了中国汽车芯片从“进口依赖”到“自主突围”的艰难历程。如今,随着汽车创新中心发布的“天才创芯家计划”,他终于可以将事业重心回归安徽。
2024年,他将技术团队带回安徽,成立合肥芯车无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并为省汽车创新中心智芯工厂提供技术支撑。2025年3月,智芯工厂发布了“天才创芯家计划”。芯车无限公司基于RISC-V内核推出车规级MCU芯片并即将量产,这也是“天才创芯家计划”的首发项目。
车芯协同,方能突破。近年来,我省加快实施“车芯协同”技术攻关项目,围绕“车、路、云、网、图”关键要素,率先打造以晶圆厂为核心的区域IDM模式(垂直整合制造模式),发挥本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设计端、制造端和需求端企业优势,围绕晶合集成等骨干企业,以显示驱动、电源管理、图像传感器等基础性车芯为突破口,形成设计、流片、制造、封装、测试、应用、迭代的本地紧密链条,打造全国领先的车用芯片区域IDM模式。
同时,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搭建运行开放型生态实验室,推动车企、芯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展开前瞻性研究,每年推进产业项目攻关。
布局创新生态
既协同创新,又单点突破,安徽正加速构建车企“自主研发+协同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打造特色鲜明的汽车创新生态。
依托技术优势,我省正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一批批汽车智能化创新成果相继诞生。
奇瑞雄狮智能座舱系统Lion AI智舱大模型依托DeepSeek实现精准语音指令响应;
蔚来汽车已向其第二代平台的所有用户全面推送了全新的NOP+城区领航辅助功能;
科大讯飞车载语音助手覆盖90%本土车型,支持多模态交互(语音+视觉);
云从科技在芜湖布局智能座舱AI算法研发;
奇瑞“开阳实验室”开发汽车专用大模型,支持自动驾驶场景仿真测试效率提升50%。
相比“锦上添花”的智驾,行业内更需技术突破的是三电的“基本盘”——电池。这也成为技术攻关的主要“战场”。
续航里程、补能速度、安全性能等一直是新能源汽车技术要突破的关键点。
比如,人们仍在担心新能源汽车长距离驾驶续航里程会不足,在高速公路上“趴窝”;仍在焦虑充电速度太慢,导致节假日充电站大排长队;仍在担忧锂电池会在撞击下发生自燃……
在安徽,电池技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涵盖了半固态、固态、钠离子以及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各代表公司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其中,国轩高科已于2022年推出了能量密度为360Wh/kg的半固态电池,并计划实现量产装车;燃料电池方面,明天氢能成功首发了21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MTSYS210,刷新了国内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纪录。
此外,有一款“安徽造”的钠离子电池格外引人注目。2023年底,由江淮钇为与中科海钠共同研制的钠电池已经成功上车江淮钇为钠电版“花仙子”,并成为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
值得关注的是,它采用江淮钇为独有的蜂窝电池结构,具备不自燃的安全特性。
钠离子电池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其价格低廉、性能稳定、更耐低温,充放电倍率性能佳,可满足两轮电动车、电动工具、储能、A00级电动车的能量密度要求,安全性优异的特点。
钇威科技董事长夏顺礼也表示,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未来与磷酸铁锂电池形成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成为一种成本与性能兼顾的解决方案,具有光明的产业前景。
国元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刘乐认为,安徽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链主引领、协同创新、产业链集群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
既有单点突破又讲协同协作,“点、线、面”的交汇、具象化与系统化的融合,这一套逻辑和打法,在我省汽车产业的创新生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方法论引领下,未来,我省不仅要打好打赢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更要在全国“双第一”之后,保持领跑全场的能力与耐力,驶向“无尽的未来”。
记者 王弘毅 宣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