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邯郸日报
本报记者 李晓玲
晨光熹微,鸡泽县职教中心的实训大棚内,韩芊芊开启了她每日的“晨间仪式”。她手指轻捻黄瓜接穗,手中刀锋在砧木上精准游走,仅45秒,一株双砧木嫁接苗便完美呈现。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她连续97天凌晨5点起床训练的执着坚守,以及对0.08毫米精度的极致追求。
“削切的时候,得像对待新生婴儿那般轻柔。”韩芊芊笑着展示自己布满茧子的双手。去年备战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这位农家姑娘将宿舍改造成了“嫁接实验室”:床头悬挂着20多种砧穗标本,墙上贴满植物生长周期表,就连睡衣口袋里都揣着嫁接刀。她的指导老师刘玲敏回忆道:“有一回查寝,发现她蒙着被子,掀开一看,原来正打着手电筒练习套管嫁接呢。”
“魔鬼训练”见证了韩芊芊的蜕变。去年盛夏,实训基地犹如蒸笼,酷热难耐,韩芊芊却坚持每天训练18个小时。为突破技术瓶颈,她自创“双盲训练法”,即随机组合陌生品种,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嫁接。训练中,她磨破了30多双手套,手背因烫伤结痂5次。最拼的时候,即便发着高烧,她仍坚持完成100次练习,护目镜上都凝结满了水汽。
功夫不负有心人。决赛现场,面对随机分配的南瓜砧木与托鲁巴姆接穗,韩芊芊操作行云流水,令评委折服:下刀精准至3厘米,去皮厚度精确控制在0.5毫米,最终以比行业标准快15秒的优异成绩夺冠。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职教改革的显著成果。鸡泽县职教中心首创“三维实训”模式,邀请晨光生物等企业的资深导师驻校授课,将一线实践经验与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智能大棚的投入使用,让学生能够全天候开展实训操作,不受时间与季节限制;3D模拟系统更为学生提供了反复演练关键步骤的机会,大幅提升了学习效率与技能水平。近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涌现出12名农业技术骨干,3个创业项目获省级奖项,他们如同闪耀的繁星,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
如今,韩芊芊的嫁接成活率已高达98.6% ,成为名副其实的“嫁接能手”。但她并未因此满足,而是积极为学弟学妹们传授自己的“独门秘籍”。站在实训基地,望着那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嫁接苗,这位总是笑容灿烂的姑娘,眼中满是坚定与憧憬:“每一株新苗,都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我要成为最出色的‘植物红娘’,让更多优质种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