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中国的开放创新为全球海缆建设提供新选择

本报记者 樊 巍

编者的话:在上期《中国海缆产业调查》报道中,我们阐明了中国一直以来积极维护全球海缆正常运行的负责任做法。事实上,中国既是全球海缆运行的重要守护者,也是全球海缆设施的重要建设者。海底光缆承担了全球95%以上的跨国数据流量,是现代全球通信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中国承建的全球海缆系统链接了全球主要市场,为跨境电商、金融领域、跨国企业的实时交易和数据流动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然而,据《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和了解,一些西方国家不仅为抢占“流量高地”对中国海缆进行歧视性限制,部分西方媒体还定期就“中国试图通过海缆开展间谍活动”等话题进行恶意炒作。在此背景下,还原真实、客观、全面的“中国海缆”面貌既有利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和数字产品,也有助于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024年8月,山东一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对装船海缆进行发运前的最后检测。(视觉中国)

中国海缆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保持良好记录

在部分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一个关于中国海缆的“陈年老谣”就是“中国试图通过海缆开展间谍活动”。据《环球时报》记者调查,至少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不少西方主流媒体几乎每年都会炒作相关话题,其中包括路透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

比如,美国《华尔街日报》2024年5月的一篇报道称,美国官员私下向本国电信公司发出警告,妄称横跨太平洋的海缆“很容易受到中国维修船只的破坏”。报道援引所谓“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话称,帮助维护国际海缆的中国公司中英海底系统有限公司“似乎隐藏了其维修船只的位置”,其海缆维护活动可能“危及美国的商业和军事数据安全”。

对于美国官员的揣测,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和中英海底都随即予以回应,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并攻击抹黑中国企业。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官员的臆测透露出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对海缆产业发展现状的无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牟春波告诉记者:“海缆系统是以光信号方式传输数据的通道,这个系统在设计时首先就要考虑数据传送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该系统也无法投入到市场上,更不会有客户选择。”他表示,当下的海缆系统传输速率高、容量大,有关方面会采取加密技术,加强对异常情况的监测,还会采取完善的物理防护措施,这些都使得通过海缆窃取数据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一位通信行业技术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部分西方媒体对于海缆违法监听事件的报道很多,但唯一的确切依据还是揭露美国“棱镜门”的斯诺登曝光的材料。该材料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所谓“上游”计划与本国和盟国的互联网及电信公司合作,进行大规模海缆窃听活动。“美国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和网络枢纽优势,以及英国等盟友的配合,可以获取大量其他国家的海缆过境数据。”该专家介绍称。

反观中国的海缆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始终保持良好记录。牟春波表示,中国海缆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商坚持发展中立开放的海缆技术方案,从不将海缆网络监听等技术作为探索方向。中国也是开放海缆国际标准的支持者,中国的海缆系统可以兼容美国、法国等国在内的不同厂家的端站传输设备,这种开放性与兼容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海缆系统的安全性。

“通俗而言,中国海缆企业在提供海缆产品和服务时,其实就是在给海缆运营商‘打工’,一旦项目竣工完成验收,海缆系统的设备和网管都会交给业主,我们也不会接触到海缆传输过程中的任何数据,所以部分西方国家政客、智库和媒体纯粹是基于打压目的对中国海缆企业进行抹黑。”牟春波告诉记者。

华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总裁许剑涛以其公司的海缆产品为例介绍称,根据目前国际海缆行业的惯例,华海通信所生产的所有海缆产品在装船和移交铺设之前,客户都会到工厂进行“厂验”。客户通常会邀请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国际顾问对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性、可靠性等开展验收工作。

许剑涛进一步介绍称,在签订海缆建设的相关合同后,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勘测活动也都受客户代表监理。在海缆铺设环节,无论是在各国领海范围内,还是在公海上,都会有客户代表上船做监理工作。海缆铺设的全过程都有公开数据,以实时动态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在许剑涛看来,透明度与开放性是中国海缆走向世界的承诺。

为发展中国家搭建“信息高速公路”

在海缆相关问题上向中方发难,并不能阻止中国海缆企业打破国外垄断,参与国际通信海缆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和数字产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参与国际通信海缆建设和保护相关情况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介绍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企业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光纤光缆、海底中继器、海底分支器等核心产品,能够提供端到端海缆系统解决方案。在海底光缆、岸端设备、湿端设备、海缆施工船、船载敷设设备、水下敷设维修设备等生产制造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部分环节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具备独立承建跨洋跨洲际海缆的能力。

据牟春波介绍,在超长距离深海海缆产品中,中国企业生产的海缆中继器和分支器等设备能够在8000米水深下稳定工作25年,这一能力使得中国企业研发的海缆设备可以满足全球绝大多数海域的铺设需求,还能极大降低海缆的维护成本;在超大容量海缆传输系统中,中国企业率先研发出32纤对海缆解决方案,将全球海缆行业原本24纤对的系统能力提升到了新高度,有效满足数字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日益攀升的国际带宽需求;在船载海缆作业装备领域,中国设计制造的海缆作业装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海缆铺设和维修能力。

此外,中国海缆投资运营企业、海缆系统集成商、施工维护企业也已经成为全球海缆建设和保护的重要力量。《报告》显示,截至2024 年底,中国企业共投资建设17个现役的国际及港澳台海缆系统。其中,中国联通参与投资建设的南大西洋国际海底光缆(SAIL),是世界首条横跨南大西洋海域、连接非洲和南美洲的洲际直达海缆,构建了非洲到南美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时延、大容量全新互联通道。自2020年起,中国移动联合8家国际运营商共同发起2Africa海缆建设项目,海缆环绕整个非洲大陆,并连接欧洲、中东和亚洲的热点区域,全长约4.5万公里,是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跨洋海缆,是加强非洲与欧洲和中东联系的“超级信息高速公路”。

《报告》还显示,在全球具有跨洲际海缆交付能力的4家企业中,中国的华海通信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中国的海缆施工企业已参与130余个国内外重点项目,累计安装超过7万公里的海缆,中英海底、华海通信、烽火通信等多家中国企业都具备海缆铺设施工和维修保障能力,拥有无限航区专业海缆施工船,配备有专业施工维护设备和专业施工队伍。

许剑涛认为,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际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世界需要更丰富多样的海缆,国际通信网络的韧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此背景下,中国海缆企业的飞速发展无疑将为全球海缆建设提供新选择。

牟春波认为,中国海缆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填补发展中国家民众和发达国家民众之间的“数字鸿沟”。“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上网费用较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连接国际互联网的成本太高。一些国家因为没有海缆或是海缆太少,所以国际互联网带宽较小。而中国海缆企业能够以质优价廉的服务帮助它们建设大容量海缆,筑牢互联网基础设施,大幅降低网络接入成本,从而提升它们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让更多民众享受到数字时代红利。”牟春波表示。

继续强化自主、安全、开放、创新的海缆产业生态建设

但需要看到的是,中国海缆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仍然面临障碍与挑战。“中国海缆企业在参与全球海缆建设的过程中,依旧面临一些歧视性的限制条件。”一位国内海缆行业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国海缆企业依然很难参与到连接美国本土和美国盟友国家的海底光缆项目。尤其是美国要求本国企业(如谷歌等)在购买海缆带宽服务时,不得选择由中国海缆企业承建的海缆网络。

“总体而言,海缆产业还是一个‘高小冷’的行业——技术门槛高,市场又比较小众冷门。相较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全球新建海底光缆的投资份额很小,但它的战略价值却又难以用金钱衡量,特别是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飞速变革的背景下,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拥有多路海底光缆的地方会天然地成为数据中心。”上述业内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西方国家试图打压中国企业参与海缆建设,除了为抑制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之外,更深层的意图是抢占“流量高地”的战略地位、更好地控制全球数据流量的格局。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这些国家甚至可以通过所控制的海缆让其他国家成为“信息孤岛”。

另一位负责市场业务的中国海缆企业管理者也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海缆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将海缆建设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趋势,这已严重破坏正常的国际市场秩序。

相比之下,中国则始终鼓励本国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规则,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基础上开展各领域的对外投资合作。《报告》显示,中国海缆运营企业多以俱乐部方式参与海缆建设运营,坚持公平选择海缆总承包商、海缆产品和施工企业,反对提出歧视性限制条件。美国、日本和法国的海缆总承包商都参与了登陆中国的现役国际海缆的承建工作,中国海缆运营企业也会采用这些国家的企业生产的产品。

“中国海缆企业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并不惧怕去参与公平的国际竞争。”牟春波认为,中国会继续强化自主、安全、开放、创新的海缆产业生态建设,打造平等、包容、互利、共赢的海缆双多边国际合作环境,为全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也将继续为全球海缆网络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中国的开放创新为全球海缆建设提供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