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为亚冬会绘制百米画卷。
本报记者 赵琳
从36人到500人的艺术志愿团队、志愿服务3000余人次,从社区海报到国家级示范项目,从百万传播量到两岸青年携手……黑龙江财经学院艺术学院团总支副书记于子洋老师带领艺术学子用画笔的线条助力乡村振兴,用7年光阴打造省内高校首支“艺术+”志愿服务团队,将志愿服务锻造成精密的齿轮,一端传递社会需求,另一端助力学子成长。
艺术不光在展厅里,要让艺术成为温暖社会的底色
作为高校辅导员,于子洋始终认为,育人不能只停留在课堂。2019年成立“艺起阳光”时,他就开始研究艺术生的专业优势如何转化为社会价值,怎么让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接轨:带学生去乡村画第一面墙绘,老乡们围着夸好看,纷纷发问:“下次还来吗?”这句话让于子洋意识到,艺术这件事不光要在“殿堂里”,更要“接地气”。志愿服务不是“一次性作业”,而是持续的责任。带领学生为松北区消防救援大队设计消防安全手册,学生起初觉得“大材小用”,但当社区老人拿着手册说“这下我看懂了”,于子洋团队的学生们突然明白,设计不是自娱自乐而是服务社会的工具。
于子洋说,志愿活动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每一次的活动,都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他暗下决心,要让这份温暖和希望像漆画一样层层积淀、历久弥新。于子洋带领学生完成了80余场精准帮扶、为亚冬会绘制百米画卷、让消防知识通过艺术板报走进千家万户、在火车站导览诠释冰城温度,累计接待旅客2万余人。当“七彩假期”课程走进安徽卢村村委会、浙江省善琏镇社区、山东清河镇中心小学、黑龙江省青冈县开展各类关爱行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心与奉献。
发现专业之外的重量,用知识和热情服务社会
正如于子洋老师所说:“教育者的使命,是让学生发现专业之外的重量。”
视觉专业大四学生王梓鸣回忆道:“去年于老师带领志愿者前往哈尔滨站、哈尔滨西站等地开展旅客引导、帮扶困难群众的志愿服务活动,对我现在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让我明确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去服务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视觉专业大一学生杜雪感慨地说:“记得刚入学没多久,于老师带领我们参与了一次社区志愿活动。那时对志愿服务还懵懵懂懂,是于老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他的影响下,我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于子洋老师说,让艺术焕发正能量,让每一分的付出都能为社会带来实际的改变,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
锻造精品化志愿品牌,打造“艺术+”服务团队
志愿服务要成为育人品牌,就必须系统化、专业化。致力于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通过共建平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也让志愿服务项目更加精品化、专业化,这样才能把一次性帮扶变成长期陪伴。从普通志愿队到全国示范团队,随着于子洋推动的一套标准化培训体系、一批特色项目库、一组校地合作基地、一支两岸交流志愿者队伍、一个百万级传播矩阵的“五个一”精品化战略结出硕果,“艺术+”志愿服务模式已经形成。
当500名艺术志愿者以专业为炬、当艺术学子在服务中读懂民生冷暖、当城乡角落因专业力量焕发光彩,照亮的不仅是3000多名受益者的人生,更点燃了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精神火焰,这曲“以美育人,以行铸魂”的乐章,正演奏着新时代青年的赤诚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