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为什么提出“投资于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投资于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资观?对于当前宏观政策导向有什么样的意义?

“投资于人”理念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来说,“投资于物”往往见效更快。实物投资量的形成,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种硬件基础设施的增加,能够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带来就业、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以及民生福祉的改善。但是,过于注重物的投资以及整体产能的扩大,可能会带来供求之间的失衡,特别是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即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消费需求结构。新时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质和有保障的生活的追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这一主要矛盾变化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表现为内需增长乏力现象。从我国需求总量和构成看,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内需不足。在总需求当中,我国的投资需求并不低,明显偏低的是居民消费需求占比。2023年,我国的投资率(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41.1%,虽然较2011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在国际横向比较中依然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2022年,世界平均投资率是27.4%,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平均投资率为33.4%和23.3%。2023年,最终消费占我国GDP 的比重为56.8%,其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9.6%。相比于2010年的历史低点34.9%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但是横向比较看,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在55%左右,发达经济体平均居民消费率在59%左右。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扩大内需成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战略支点,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引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投资于人”有助于夯实民生改善的根基。“投资于人”是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的要求,其深刻内涵在于将投资导向人的多维度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高质量增长,在民生改善和高质量增长之间,在宏观经济短期平衡和长期可持续增长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和相互牵引。

居民消费首先依赖于可支配收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只有43%左右。这意味着国内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转变为居民的购买能力。再分配过程也未能有效改善家庭收入占比偏低的状况,原因在于要素市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居民消费还依赖于消费意愿,也就是消费倾向。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低。2023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68左右,低于2019年前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养老和失业等社会保障的不足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抑制了居民消费倾向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城镇化进程的不完善进一步压低了消费倾向。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6.2%,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48.3%,两者的差异对应着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获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依然存在障碍,谨慎性储蓄动机尤其强烈。

此外,国内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匹配也对居民消费增长有所影响,部分消费潜力无法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按照有形产品—无形服务的结构分类,我国的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受制于服务的国际贸易成本,难以通过服务进口来满足国内对服务的超额需求,特别是与民生联系较为紧密的生活服务需求,比如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因此,消费增长将受到国内供给越来越强的约束。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改善民生福祉的要求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将越发强烈。服务供给的数量不足,特别是高质量产品和高品质服务的供给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投资于人”是破解居民消费增长困境、促进民生改善的有效手段。居民消费增长的制约因素,不仅包括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影响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因素,而且还包括投资结构和供给结构等影响供给种类的因素。因此,为了提振居民消费,需要的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解决方案。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九项重点任务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运用,也是确保2025年重点任务完成的战略之举。人是消费主体,更是创新源泉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投资于人”就是要建立消费—投资—创新的互动机制,统筹总需求和总供给,兼顾宏观经济短期动态平衡和长期高质量增长,在有效益投资与有潜能消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夯实消费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民生福祉改善的长期基础。

“投资于人”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举措。高质量发展是消费持续增长和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增加育儿补贴和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等,有助于提高生育率,不断提升人的“量”。加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有助于推动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不断提升人的“质”。这同样要求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不仅能够培育和增加新的人力资本,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我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人是消费主体、生产主体和创新源泉,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于人”就是紧盯“人”这一关键点,投资于人的多维度需求,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有助于培育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也有助于增加人力资本,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当然,“投资于人”不是摒弃“投资于物”,而是追求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于春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为什么提出“投资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