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欧洲振兴采矿,能否扭转全球矿业格局?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王冬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编者的话:欧盟委员会3月底公布一份包含47个关键原材料的战略项目清单,旨在提升欧盟对锂、钴、镍及稀土等10余种关键原材料的本土生产能力。有欧洲媒体称,此举意在强化供应链韧性,并声称中国具有优势的关键金属供应能力对欧洲形成了“风险”,期盼再现欧洲采矿业沉寂已久的繁荣场景。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否划算?重新运转起来的矿山是否能如预期般改变行业的格局?

德法的矿山正在重新轰鸣起来?

“欧洲的原材料独立战略:新的采矿热潮?”德国IT-Boltwise新闻网近日报道称,欧盟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减少对世界其他地区原材料的依赖。该战略的重点是促进欧洲境内的矿山和炼油厂的发展,特别是为了确保锂的供应。

欧盟委员会在3月中旬公布的一份清单共列出电池行业、半导体、能源和国防四大工业领域的47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旨在提升欧盟对10余种关键原材料的本土生产能力。这些材料涵盖锂、钴、镍矿资源及稀土,被视为能源转型和国防安全的核心资源。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锂的需求将增长57倍。这一趋势凸显了加强欧洲内部生产和进一步摆脱进口依赖的必要性。目前,许多原材料来自中国。

法国《费加罗报》近日的一篇报道称,据统计,全球近七成的关键稀土是在中国提取,超过八成在中国完成精炼;中国精炼了超过全球一半的锂,同时在镁、镓、锗和石墨的加工领域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报道称,更加令欧洲不安的是,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关键矿产和原材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例如世界上开采的钴中有超过七成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这更凸显了欧洲在关键原材料供应方面的短板。报道称,欧洲所需的钯金属中有40%来自俄罗斯,36%来自美国,而欧洲同美俄在贸易和安全领域近年来频繁遭遇不稳定因素的侵袭。

欧盟委员会此次公布的清单是欧盟2023年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的落地举措之一,旨在加强欧洲本土的原材料供应链,实现供应来源多样化。《关键原材料法案》意在确保到2030年,欧洲本土战略原材料的提取、加工和回收能力分别可满足欧盟需求的10%、40%和25%。为加速项目落地,欧盟将压缩采矿许可审批周期,还计划联合欧洲投资银行等机构通过公共担保撬动私人资本,为高成本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瑞士《新苏黎世报》称,如果《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制定者和支持者能够如愿以偿,将在欧洲产业界引发19世纪后便未曾再现的情景——采矿业的繁荣。如果恢复或新建矿山和加工厂,欧洲机械工程也将受益。德国利勃海尔是继美国卡特彼勒之后全球第二大矿用挖掘机、自卸卡车和履带挖掘机制造商。其“采矿”部门2023年的销售额超过14.5亿欧元。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Vantage Market Research的调查,到2030 年,全球采矿设备市场每年将增长10.5%,达到3610亿美元。

德国萨克森州目前已嗅到采矿热来临的一些迹象,已有35家公司开始勘探和开采锂、锡、铜、铟、锌和银。德加合资公司Rock Tech Lithium计划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古本市建立一座锂精炼厂。此前由于缺乏投资,该项目已经陷入停滞。然而,来自欧盟的最新政策支持有望吸引新的投资者并促进融资。有猜测称,梅赛德斯-奔驰可能被视为潜在投资者,该公司或许已经签订了成品氢氧化锂的购买协议。

法国的稀土产业链近来也忙碌起来。据《费加罗报》报道,法国新兴原材料回收企业卡雷斯特3月17日举行稀土回收工厂奠基仪式。这个由法国和日本合资成立的回收稀土公司计划在今年全面投入运营,每年可回收800吨磁体,生产超过600吨稀土氧化物,为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等提供新的能源原材料。工厂项目预计于2027年完全投产,并与日本和跨国汽车制造集团斯泰兰蒂斯签有长期采购合同。法国《回声报》称,该工厂对于欧洲意义非凡,“除了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没有类似如此大规模的工厂。”

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对于金属的需求有铁、铜或铅就足够了。今天,从电子产品到飞机,从风力涡轮机到厨房用具,更多稀有金属成为越来越多工业制品的必需环节。”瑞士《时报》报道称,这些关键的金属已然成为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重要因素。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希望确保掌握这些关键原材料的自主供应能力,以减少对中国或俄罗斯的依赖。

《费加罗报》援引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2023年发布的报告称,在太阳能电池板、风能设备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等产品的关键原材料方面,三大头部供应国占据了全球总生产能力的70%,而中国在所有这些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这份报告认为,当前世界能源产业正处于“新工业时代的黎明”,全球绿色和无碳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如果各国履行其能源和气候承诺,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产生约6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是目前的三倍多。国际能源署的报告称,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链占据了全球大部分份额,这一情况需要引起关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梁怀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欧洲而言,重启矿业开采是非常不划算的。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欧盟矿产开发重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即使在此过程中引入私人资本,政府的配套资金在矿业基础设施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仍决定了其高昂的投入需求。而从长期来看,欧盟矿产也受到高昂生产成本的制约,是一笔无论如何都不划算的买卖。另一方面,即使从所谓的政治和安全诉求角度来看,欧盟在包括矿产在内的诸多领域都要追求“自主性”,也是不合时宜的。全球矿产领域很多不和谐因素往往就源于部分欧美国家搞价值观外交、霸凌外交。

梁怀新表示,欧洲这一轮振兴关键原材料供应的政策举措,最终结果大概率不会出现其所希望的同中国等其他供应方“脱钩断链”,而是出现“多链条复合叠加”的态势。导致国际矿产领域的格局“多线条化”,增加了交易成本。中国在采矿技术、矿产资源、需求端等方面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全球矿产跨国公司也无法真正“选边站队”。 “从中国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一方面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确保能够在全球矿产价值链中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需要防范西方‘安全化’策略下的风险,进一步维护海外矿产利益的安全。”梁怀新说。

稀有金属储备十分有限

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信息,到今年5月,每个成员国必须建立关键原材料的“国家勘探计划”。地质学家将被派往欧洲各地。他们将利用钻探、直升机探测器、无人机和卫星测量来找到未开发的原材料矿藏。德国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专家维滕贝格表示,测量技术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因此很有可能找到以前未知的、同时具有经济可行性的矿藏。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郑宏军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欧盟的锂、钴、镍和稀土资源的储量十分有限。锂资源主要分布在葡萄牙(约6万吨)、塞尔维亚和德国(少量盐湖锂),全球储量占比约1%;欧盟本土几乎无钴矿资源,芬兰和瑞典有极少量伴生矿,占全球储量不足1%;芬兰和希腊有一定镍资源储量,但欧盟整体占全球储量不到2%;瑞典的Per Geijer矿床和丹麦格陵兰岛有稀土但开发程度低,储量占比不足1%。欧盟上述金属高度依赖进口。“欧盟目前在运行的关键金属(锂、钴、镍、稀土)采矿活动主要集中在极少数几个国家,整体规模有限且部分项目仍处于开发或试验阶段,其产业竞争力相比中国、南美和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地区,在储量、产量及成本方面相去甚远。”

瑞士《新苏黎世报》的报道分析称,欧洲采矿业复苏的道路还存在一些阻碍。首先,欧洲采矿业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上世纪初,欧洲占全球采矿产量的40%左右。现在仅占到3%左右。其次,欧洲的采矿许可证和执照的颁发也存在相当大的延迟:一些项目颁发采矿许可证可能耗时十多年。这可能会阻碍矿业公司迁往欧洲或增加对欧洲大陆采矿业的投资意愿。最后,欧洲的环境和自然保护法规非常严格,当地居民抗议采矿业的事件时有发生。自从欧洲近年来决定优先实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气候目标以来,这一点变得更加困难。

“欧盟计划到2030年,关键原材料每年至少10%的供应、40%的加工、25%的回收都应来自欧盟本土,且每年来自单一第三方国家的关键原材料不应超过消费量的65%。以欧盟采矿业的现状而言,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郑宏军表示,且不说资源禀赋上处于劣势,从矿山开采到冶炼加工都是对环境扰动巨大的行业,欧盟现有的环保政策、社区民意是否能支撑行业快速发展,充满巨大不确定性。参照先例,在欧洲从开始矿床开采到为市场供应产品至少需要10至15年。“欧洲先前在格陵兰岛克瓦讷湾和瑞典诺拉谢尔等地发现多个稀土矿床,但由于部分矿床位于北极附近,环保要求导致项目开发进展不顺。对于欧盟来说,复兴采矿业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极其骨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欧洲振兴采矿,能否扭转全球矿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