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刀法”还能再多些

转自:天津日报

  前几天,有个朋友去一座旅游城市,发现街上招牌都统一尺寸,统一底色,统一字体,统一字号。远远看去,整条街“丑得整整齐齐的”。招牌“一刀切”,不仅没有美感,也切掉了店铺和品牌的风格、活力,切走了一座城市最迷人的烟火气。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取消统一招牌,留住城市烟火气。统一招牌这件事,一直是反对声高过叫好声。为什么还有地方硬要做?有网友评论说,这大概是某些人打开基层治理、街区打造的“工具箱”,翻找半天,只能找出“统一招牌”这一招。观念跟不上、思路打不开,在这“一刀”上费再大劲儿,也“切”不出好效果来。

  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不用“一刀”去切。就拿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来说,不少公立幼儿园的招生标准都是3周岁。但眼下,不少家庭面临育儿与工作的双重压力。看到这一点,上海一家公办幼儿园就开设了“小小班”,将招生年龄降低到18个月龄的“小小孩”,很受欢迎。这也能看出,很多民生命题不能简单沿用旧有的方法和模式。

  跳出简单化、刻板化的思维模式,不拘一格探索治理手段的升级优化,百姓才能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的弹性治理,柔性大于刚性,更贴合实际需求,也更能助力个体实现利益更大化。进一步说,这种“柔”中有“刚”的内核,是在对形势的适应中,给予百姓生活更安稳的托举。

  “弹性”从何而来?从对具体需求的关照中来。让发力点落在百姓的真实需求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座超大城市里,每个群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诉求和期待。有需求就有合理性。有的地区打造“全民城管在线”移动应用,居民可以实时上传问题、参与治理评价。不同的意见和声音里暗藏着更灵活的解题方案。通过数据作出科学精准的判断,能推动城市治理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的转变。

  从城市之“大”到个体之“小”之间,治理的“刀法”再多些,“切”出的是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老百姓更多的获得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刀法”还能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