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舍。
包装鸡蛋。本报记者 苏烽 齐延迪 摄本报记者 苏 烽 齐延迪
晨光熹微,初升的阳光将大地勾勒出朦胧的轮廓。这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中,但在德令哈毅龙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胡屹仑,德令哈毅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年过六旬却干劲十足。天还未亮,胡屹仑就已经把一车鸡蛋送到了市区,随后又匆匆赶回,一头钻进泛着暖黄灯光的鸡舍忙活。
3月20日,走进位于德令哈毅龙养殖专业合作社,鸡舍内5套现代化养鸡设备整齐排列,胡屹仑胶靴踩过自动清粪槽,发出规律的咔哒声。他凑近鸡笼,观察每一只蛋鸡的状态,并检查水电线路,确保鸡舍水电供应稳定。
谈及投身养殖业,胡屹仑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我打心底里喜欢和这些家禽打交道,刚一退休,就和妻子在尕海镇租赁了这片土地,投身养殖事业,这一晃都13个年头了。”
回首13年,从荒凉的土地到现代化养殖场,胡屹仑的眼中满是感慨:“过去,喂食、清理粪便,桩桩件件都需要靠人工。如今是科技时代,人力成本大幅降低。”他略微停顿,脸上浮现出一抹轻松的笑意,接着说,“你们瞧,现在蛋鸡都住进了分笼的‘小房间’,环境干净又舒适,味道也小了很多。喂食、清理粪便交给了机器,不仅效率高,还让我省了不少心。”
时间追溯到2023年,在尕海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与积极协调下,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全自动化立体鸡舍育雏设备采购项目正式获批立项。这一关键项目的落地,为养殖合作社的蜕变注入了强大动力。三个月后,当首批雏鸡住进恒温育雏室时,望着会转动的喂料机老胡啧啧称奇。
自此,养殖合作社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成功迈入了高效、智能的养殖新时代。从最初的两千多只蛋鸡开始,养殖合作社一路成长,规模足足扩大了10倍,如今,鸡舍中蛋鸡数量已达到2万多只,每日产出约700公斤新鲜鸡蛋,这些鸡蛋经过严格品控后,被源源不断送往周边超市、菜市场,最终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现代化养殖还催生了合作社独具特色的枸杞鸡蛋。
早在2014年,养殖合作社与青海大学、海西州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开展枸杞鸡蛋实验研究。青海大学实验室里,科研员将碾碎的枸杞缓缓倒入配比罐,均匀融入蛋鸡的日常饲料中,当时,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实验会培育出“爆款”产品。
经过青海大学科研团队长达一年的跟踪实验,最终得出令人欣喜的结论:通过这种独特的饲养方式,蛋鸡的抗病能力得到了增强,产出的鸡蛋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口感也更加鲜美独特。
枸杞鸡蛋上市后迅速收获了良好口碑,深受消费者喜爱。
“老板,鸡蛋怎么卖?”一声洪亮的询问声从屋外传来,惊飞了檐下的麻雀。来人是李龙,这个专程从30公里外赶来的顾客,他满怀期待地说:“朋友说这的鸡蛋又好吃又实惠,我先买2板尝尝。”
养殖合作社员工张启福一边帮李龙装鸡蛋,一边笑着说:“你放心,这个鸡蛋味道好极了,我自己经常吃。”说话间,纸箱上“枸杞鸡蛋”的烫金字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像撒了把金粉,格外耀眼。
今年62岁的张启福是新源村脱贫户,通过尕海镇人民政府的牵线搭桥来到养殖合作社工作。现在他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到年底还能领到村集体经济的分红。这个曾靠低保度日的老人,如今每月能往银行存两千元钱。
近年来,在德令哈毅龙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泉水村以及尕海镇周边的村民走上了致富增收的道路。“每年,尕海村村民可以收到来自养殖合作社的租金,而且泉水村村民可以领到来自养殖合作社13.3万元的分红。”尕海镇党委副书记马海鹏介绍说。
除了分红,泉水村村民还可以低价收购合作社优质鸡苗进行小规模养殖,村里的7户脱贫户每年可以免费领取20羽优质鸡苗。
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也为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最近德令哈尕海镇泉水村全自动化蛋鸡养殖大棚建设项目已经公开招标了,估计过不了多久,新的大棚就可以建起来,到时候我们合作社的规模就可以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说着,胡屹仑满怀憧憬地指向不远处的空地,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棚拔地而起,鸡舍热闹繁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