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北京在建成科技强国战略大局中大展身手提供了重要条件。今年,北京围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等方面计划部署实施230项重点任务,充分彰显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更大力度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决心信心。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中关村论坛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报告显示,全球创新格局保持亚美欧三足鼎立态势,领先国家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0位,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知识产出表现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环境逐步改善,有力支撑和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中国是近十余年来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进入世界前十行列的中等收入国家。从具体得分看,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70.1分,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总体来看,中国创新能力接近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且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通道。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风险挑战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现实之需。当前,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技向产业直接转化的进程加快,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牢牢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科技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勇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团组审议讨论时多次提到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命题,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能少;以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能缺;以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不能弱;以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能虚;以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不能差。唯有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北斗导航到国产大飞机,从高铁到量子计算,从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到中国机器人“圈粉”海外……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脚步从未停歇。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正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我们奋发图强的步履更加坚定,锐意进取的干劲越加昂扬。
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北京在建成科技强国战略大局中大展身手提供了重要条件。今年,北京围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等方面,计划部署实施230项重点任务,充分彰显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更大力度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决心信心。
“新”潮澎湃,乘势而上。让我们把握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