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突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张仁枫
城市作为人口、经济、文化高度集聚的区域,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汇聚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城市面临着诸多复杂且严峻的社会治理挑战。一方面,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带来了资源分配、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和功能的不断叠加,使得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难度大幅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建引领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成都市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和途径。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四级联动组织领导体系
针对传统社区治理模式中相关职能分散、难以统筹协调的现实问题,成都市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简称“市委社治委”),旨在探索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路径,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壁垒,实现了社区治理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统筹的转变,提高了治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为推动社会治理高效运转,成都建立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运行体系,市委社治委能够将政策和资源精准下沉到基层,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活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架构方面,市级层面以市委社治委为核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战略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目标。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定位、居民的需求以及各区域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区(市)县层面设立相应的社治委机构,承接市级政策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计划,对本区域内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在运行机制方面,四级联动体系建立了一月一现场会、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导、半年一拉练“1136”重点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工作的高效推进和落实。此外,成都还建立了“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统筹指挥、资源调度、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整合资源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成都市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构建“社区党委+”党建模式,融合社区党建与“两新组织”党建,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治理合力。基层党组织还通过开展各类党建活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中来。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带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鼓励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积极参与。通过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孵化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成都市积极鼓励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社区服务、矛盾调解、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为社区提供涵盖养老、托育、助残、就业帮扶等多个方面的服务。
发挥居民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居民议事会等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主体。通过微网格利用微信群和“蓉e报”“一里人家”“院坝里”等智慧平台和召开居民议事会、儿童议事会、“坝坝会”等形式,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构建了集物业、业委会、居民多元化信息的沟通平台,收集民情民意,切实做到“听取百姓事、解决小问题、争取大满意”。通过这一机制,居民能够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除了居民议事会,成都还通过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邻里节等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层级下移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
将小区院落作为治理主战场。这是成都市党建引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关键举措。为了加强小区治理,成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组织建设方面,强化小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建立小区党支部、党小组等组织形式,将党的工作延伸到小区的各个角落,组织动员党员和居民积极参与小区治理。在制度建设方面,完善小区治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健全业主委员会制度,规范业主委员会的选举、运行和监督,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定物业管理服务标准,明确物业公司的服务内容和责任,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小区治理的投入,改善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为小区的改造和建设提供保障。在社区营造方面,注重培育小区的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创新实行“微网实格”治理。成都的“微网实格”治理模式是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中探索出的创新模式,以其精细化、高效化的特点,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微网实格”治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3小时内完成入户组织动员为标准,将小区(院落)、街区以30户-100户居民或商家划分为一个微网格,并明确责任人,构建起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体系。“微网实格”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信息收集与反馈上,微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能够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并通过网格体系迅速反馈给上级部门,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在社区服务方面,提升了服务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等。在社区矛盾化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微网格员能够及时发现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智慧治理赋能提升治理效能
加快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建设。成都积极投身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建设,致力于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政务服务与城市运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打造“天府蓉易办”政务服务平台,成都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该平台集成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在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化方面,建设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了城管、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了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通过该平台,城市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城市的交通流量、环境质量、基础设施运行等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推动智慧应用场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成都积极探索智慧应用场景的应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AI巡逻车是成都智慧治理的一大亮点。这些巡逻车配备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高清摄像头,能够自动抓拍、识别城市中的违规事件,如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扔、占道经营等。城市智慧运营平台也是成都智慧治理的重要支撑。该平台整合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应急指挥等多个领域的数据和业务,实现了城市运行的一网通管。通过分析居民的需求和服务资源的分布情况,平台可以合理安排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
——本文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历史性成就与基本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