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一年之计在于春。京郊大地上,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农业的“超级速度”令记者惊讶——冬小麦成熟期从至少220天直接缩短至65天左右;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的芦竹最高能长到6米;移动大棚实现了韭菜全年采收,成本却只有传统大棚的10%……
“人勤春来早”——现代化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这句古老谚语,在通州区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一代代拥有勤劳干劲的农人,借助“种业科技+种植科技”双轮驱动,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这就是副中心农业“超级速度”的制胜密码。
育种加速器内,技术员在查看玉米生长情况。记者 常鸣/摄自然界有的,我们仿照;自然界没有的,我们创造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众多温室里,有这么一个,名字听起来很新鲜——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在传统认知里,种子都是在阳光雨露下,按照节气自然发苗、生长,为什么要人为地加速培育它们呢?
育种就像大海捞针,需要不断研发和迭代,最终才能得到性能优越、适合广泛繁育的种子。在农业科技水平有限的过去,农人只能选择植物适合的季节,在田间进行播种、培育、收获、研究,培育出一个新品种起码需要8年到10年。现在科技进步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风、温、光、水、氧气,都能在育种加速器里调节,农作物每年可以实现4到7代次繁育,最快1到2年就能培育出新品种。
好种子的育种周期越短,越能快速与农业生产对接,最大化实现种质资源价值。“自然界有的,我们仿照;自然界没有的,我们创造。”育种加速器负责人王宪龙带记者走进冬小麦春化室。这里的室温始终控制在0摄氏度到4摄氏度,刚刚萌发嫩芽的小麦,在组合光线的照射下,始终处于半休眠状态,非常有利于积累生长激素,“冬小麦春化过程,在露天环境要6个月到8个月,而在加速器里,只需要15天到30天。”
自去年9月建成以来,农作物育种加速器一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展合作。“住”进加速器的农作物,按大类分有小麦、玉米、绿豆、生菜、西红柿、辣椒等,如果再细分的话就更多了,光玉米就有50多个品种。
1000多个优质新品种的祖先,全都上过太空
行走在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里,还会看到很多挂着“中国航天”标识牌的温室,里面种着辣椒、西红柿、甜瓜、茄子……这些都是给航天员吃的吗?神舟绿鹏公司的技术员李燃摇摇头说:“我们公司是做航天育种的,借助这种技术,已经培育1000多个优质新品种。”
走进4号温室,出现在眼前的至少有上千株西红柿,挂满果实的藤蔓,顺着引线爬了2米多高,再靠近些才发现,这些藤蔓已经被人为整理过,如果算上这些盘起来的部分,每一株藤蔓都得10米来长。
“不愧是上过太空的。都长‘疯’了!”听到记者赞叹,李燃解释道,“它们只是太空种子的后代。我们培育的1000多个优质新品种的祖先,全都上过太空。”他告诉记者,上过太空的种子,会先在地面上进行多代选育,筛选出优秀品种,再结合其各自性状特点在不同地区推广。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企业,深耕太空育种多年的神舟绿鹏公司已经在于家务建设了研发中心、全智能温室、植物组培工场、育苗工场和各类设施。这些年来,利用航天搭载技术,科研人员研发的不少果蔬品种已进入北京超市,端上百姓餐桌。
绿色农业,就是要用更少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侧,通农绿色农场一片繁忙的春耕场景。这里是北京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蔬菜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更是北京最大的韭菜生产基地,年产韭菜超40万吨。
韭菜是常见美食,但围绕韭菜的农残问题一直颇受争议。记者了解到,传统的土壤栽培韭菜,长期连作导致韭蛆、霉腐病等病虫害严重且防治困难。为了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生产上常使用大量农药,这致使韭菜农药残留严重。
面对韭蛆、霉腐病等病虫害,通农绿色农场如何兼顾速度与品质呢?工作人员杨振说,秘密就藏在这韭菜地上的温室大棚里,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30多个大棚其貌不扬,位置也不是整齐的一排,有的在东、有的在西,不知道的以为是哪个村头小菜园呢。
这是通农绿色农场新研发的可移动大棚,已经申请了专利。杨振带记者来看大棚的细节,地上装着一条轨道,通过滑轮,大棚就能在田野里移动起来,哪块地的韭菜需要快速补充温度、湿度,就把大棚挪过去,等收割完毕,大棚还能及时挪走。2位工人,1天时间就能挪走8个大棚。
“传统温室大棚里高温高湿的环境,确实容易滋生韭蛆、霉腐病等病虫害,但我们这种大棚,相当于用绿色的方法‘对症下药’。”杨振说,可移动大棚的成本只有传统温室大棚的10%,“绿色农业,就是要用更少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此外,农场选用的都是抗病害能力比较强的韭菜品种,对大幅减少病虫害也有很大帮助,采收下来的韭菜样品,在于家务就能进行农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