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孟刚)近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中医(灸法、拔罐、推拿)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等五批中医类立项指南,明确全国统一的收费标准,通过整合各地差异项目,同步划定重复收费等4类违规行为“红线”。
据介绍,长期以来,我国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存在“一地一策”现象。此举旨在通过规范价格项目、消除地区差异、优化收费机制,推动中医药服务提质增效,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根据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专班项目组负责人张雯介绍,此次发布的五批指南对服务产出相同的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将全国中医类项目从最多600余项整合为99项,覆盖中医诊疗全领域。以中医针法为例,各地按部位、材质或流派拆分为鼻针、眼针、金针等66项,计价单位有的按“穴位”,有的按“次”,导致收费混乱。指南将中医针法整合为常规针法、特殊针具针法、特殊手法针法、特殊穴位针法4项。
据悉,自2019年起,国家医保局连续五年指导各省份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始终将中医类项目纳入优先调价范围。此次发布的五批中医类立项指南,覆盖灸法、拔罐、推拿、外治、针法、骨伤及特殊疗法等全领域,标志着全国中医服务价格项目加速迈向统一规范的“最后一公里”。
此次指南不仅支持改良创新,而且颗粒度更大。将过去按部位、手法、器具拆分的232项中医类项目,整合为61个主项目、27个加收项、11个扩展项。例如,“中医拔罐”整合走罐、闪罐等技术细节,避免重复收费;推拿项目从按“次”计价改为按“20分钟”时长计价,体现技术劳务价值。针对手法要求高的针法、骨伤项目,允许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主项目基础上加收一定的费用。如北京市在中医针法类项目中明确,主任医师最高可加收60%,吉林省在中医外治类项目中增设儿童加收20%,支持儿科发展。
此外,指南设立“仪器针法”项目,将电热、磁疗、光疗等现代技术纳入收费范围,解决创新成果转化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收费乱象,指南明确重复收费、分解收费、串换项目、超标准收费四类禁止性行为。例如,不得同时收取穴位贴敷与普通贴敷费用,不得将灸法拆分为艾条灸、艾柱灸等分别计费,实际开展贴敷疗法不得套用中药封包项目收费,小针刀治疗需按部位而非进刀点收费。
据悉,国家医保局已指导5个试点城市和3个试点省份探索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5个试点城市已通过两轮的调价实践,在价格总量调控、分类形成等核心机制中体现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