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年轻人真的不婚不育吗?大数据是这样说的……

“不婚不育”正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标签。当“躺平”“佛系”等词汇频繁刷屏时,许多长辈忧心忡忡:这一代年轻人是否正在放弃婚姻和生育?

3月31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南京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报告(2024)》给出了答案:当代青年并非抗拒婚育,而是在追求更高品质的亲密关系与人生规划。婚育延迟、理性选择与现实压力的交织,构成了这一代青年的真实群像。

择偶观:

从“条件匹配”到“灵魂共鸣”

“有房有车”“门当户对”曾是上一代人婚恋的关键词,但今天的年轻人更看重内在契合度。调查显示,六成青年将道德品质列为首要择偶标准,三观、性格紧随其后,而收入、住房等物质因素权重显著下降。一位28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坦言:“两个人能聊得来、价值观一致,比对方有没有房子重要得多。”

这种转变背后是青年经济独立性的提升。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机会的扩展,“靠婚姻改变命运”的逻辑逐渐瓦解。“亲密关系正在从原来的经济价值共同体转向情感关系的本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晓冰解释说,当代青年在择偶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显著的就是传统物质因素呈现式微趋势。但现实困境也随之浮现:五成单身青年因“交友圈狭窄”难以脱单,四成坚持“不愿将就”,三成因工作繁忙无暇恋爱。“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找不到对的人。”一位一线城市的白领感叹。

婚姻意愿:

延迟而非消失,女性自主性崛起

“30岁前必须结婚”的倒计时正在失效。调查显示,青年平均理想婚龄为27.86岁,较实际初婚年龄(25.22岁)推迟2.64岁。这种延迟背后是多重力量的博弈:男性68.9%的结婚意愿远超女性(31.1%) ,而选择单身的群体中女性占比高达64.6%。“婚姻对我而言不再是必选项。”一位硕士毕业的职场女性表示,“我更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

城乡差异同样显著。乡村青年结婚意愿比城镇青年高4.8个百分点,户籍制度带来的成本差异是重要原因——城市高昂的房价、育儿成本,让许多小镇青年对婚姻望而却步。

值得关注的是,女性群体正在重塑婚姻叙事。随着高等教育性别比例逆转(2023年高校女生占比达54.4%),女性职业发展优先的倾向愈发明显。“读完硕士已经26岁,如果一结婚就生育,职场竞争力可能断崖式下跌。”一位金融行业女性道出普遍焦虑。这种现实考量,使得婚姻决策从“年龄驱动”转向“条件驱动”。

生育意愿: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生一个太孤单,生两个养不起”——这成为许多青年的真实困境。调查显示,青年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67个,但实际生育意愿仅1.36个。经济压力是最大阻碍:近七成青年将收入、住房列为生育前提,教育成本、医疗支出、时间精力不足构成“三座大山”。

生育意愿的性别分化尤为明显。男性更认同传统生育功能(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而女性更关注“生育的自我体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政策期待上:男性呼吁降低教育、住房成本,女性则要求“减少就业歧视”“延长带薪产假”。

破局之道:

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

要让青年“敢婚愿生”,需要系统性支持:

经济减负:降低教育、住房成本,探索“育儿积分抵扣房贷”等创新政策;

权益保障:严格落实女性带薪产假、扩大普惠托育服务覆盖率;

社会支持:企业设立“婚恋交友假”,社区组织跨行业青年社交活动;

文化引导:媒体减少“催婚催生”叙事,倡导“多元人生选择”价值观。

当代青年对婚育的审慎态度,本质是对生命质量的更高追求。他们不再盲目追随传统脚本,而是在权衡现实后做出理性选择。理解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完善支持体系,才能让婚姻和生育从“人生任务”转化为“可实现的幸福”。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朱晓莹 龚俊杰

  编辑| 桃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年轻人真的不婚不育吗?大数据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