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型医疗集团,树兰医疗自成立起便致力发展数字化能力,此前公司已实施病历存储、配药、订餐、开账单的数字化系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服务。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无疑是热度极高的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并在"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专项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信号的释放受到各行各业关注,也被视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
在这场生产力变革浪潮中,医疗行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凭借其民生属性强、技术适配度高的特点,展现出广阔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景,正成为"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重要突破口。
“人工智能+”建设浪潮将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今年政府工作十大重点任务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位列第二项。具体工作部署包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及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
其中,在"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专项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成为关键落地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这意味着,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上升到重要战略位置。德邦证券分析师指出,2025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产业链。人工智能具备典型通用技术特征,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从行业需求来看,各行业对通过智能化升级降本增效的渴望极为强烈,人工智能已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据分析师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在“AI+先进制造”“AI+医疗”“AI+行业应用”“AI+大消费”四大类别近三十个垂直领域落地。“‘人工智能+’建设的浪潮将至,有望推动AI应用百花齐放。”分析师指出。
医疗或成AI最深远应用领域
医疗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议题,行业内存在的供需矛盾,以及医学学科依赖逻辑归纳和经验学习的特性,被认为展现出广阔的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国信证券分析师指出,AI医疗或可成为AI最深远的应用领域。
国信证券研报显示,医疗系统目前面临就医难和成本高两大核心问题,而生成式AI刚好可以在这里发挥作用。
例如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的就医难问题上,AI可帮助医生协助分析数据,快速出具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案,提高诊疗准确性及效率,让同样的医疗资源能覆盖更多患者。
不仅如此,AI还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应对就医难。两会期间,"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的信息化能力,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条件。这一表态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要求形成政策呼应。在政策组合拳推动下,我国正加速构建"AI+医疗"创新生态,着力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效率待提升等核心痛点。
在降本方面,以药物研发为例,据国信证券研报,新药研发通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不仅使药企负担研发上的巨大成本,漫长的周期也消耗了药物专利期,进而对药物上市后的收入产生不利影响。AI驱动的药物开发可能将上市时间从13年缩短到8年,同时将总成本从24亿美元降至6亿美元。这将提高研发投资回报率。
东方证券分析师也指出,我国医保基金吃紧,部分省份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控费需求迫切。急需通过智能化方式,提升医疗资源供给的数量与质量。
由此,相较其他行业,医疗因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这一最基本、朴素的诉求,通过人工智能提质增效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医疗行业兼具知识密集型与服务密集型特征,天然适合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当前AI应用已覆盖医学影像、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六大核心领域,形成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链条创新矩阵。
从实际落地情况看,以DeepSeek为代表的“模型即服务”平台,正通过重构医疗工作流推动行业效率跃升,其构建的生态闭环为医疗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撑。
一批AI医疗应用率先落地
由于直接面向患者,且拥有高质量数据、稀缺应用场景优势,上述应用率先在医院等医疗机构落地。
例如,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去年上线AI门诊预问诊系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推出了名为“公济小壹”的“AI陪诊师”,其能提供预问诊、分诊导医、陪诊等服务。这些创新应用,标志着AI辅助诊疗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深圳龙岗区通过构建全区AI医疗影像互联平台,实现三级诊疗体系内影像数据实时共享,该模式被写入《深圳市龙岗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基层医疗能力提升提供可复制样本。
健康体检与医疗集团美年健康3月宣布上线智能主检系统,该系统基于AI大语言模型,结合美年拥有的体检数据和医学专家经验,能够实现体检报告的智能化生成与质控,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作为科技型医疗集团,树兰医疗自成立起便致力发展数字化能力,此前公司已实施病历存储、配药、订餐、开账单的数字化系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服务。树兰医疗目前拥有及运营包括树兰(杭州)医院等在内的三家社会办综合医疗机构,树兰(博鳌)医院也已投入试运营阶段,已实现了全院的互联网化打通。另外,树兰医疗还曾在2016年推出国际多学科协作诊疗数字平台iMDT,让不同学科的顶级医疗人员可以跨国、远程协作。
相关互联机制对未来AI的应用尤为重要。东方证券研报显示,医疗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关键在于“算法+有效数据”,有效健康数据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而这一有效性的衡量需关注医疗数据的电子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共享机制三方面。全院的互联网化打通无疑在这些维度形成优势。
前沿技术引领行业实现突破
树兰医疗创始人、总裁郑杰是整个树兰体系科技投入的倡导者与引领者,他在早期便致力推动医院的数字化运营,同时一直保持对前沿科技与产业动向的关注。
在拥有计算机背景的郑杰看来,医疗行业演变的背后,伴随着的是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探索,以及人类科技的迭代发展。科技对整个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的影响正在进入一个指数级的拐点,尤其是在数据的丰富度、维度、深度和频度方面。
“只有当我们能够对生命进行建模时,医学生命科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郑杰在某次访谈中表达了上述观点。在郑杰看来,从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EHR)到叠加了非医疗如穿戴设备数据的个人健康档案(PHR)、个人生命云(PLC),最终到个人数字孪生(PDT),即从静态的个人健康数据到为每个人进行动态“精准系统建模”的阶段,这其中需要医学生物学、数据科学以及系统科学(尤其是复杂系统)与计算科学的深度融合和跃迁。
在树兰医疗创立初期,郑杰便一直倡导“计算医学”理念。据介绍,计算医学是一种突破了经验医学的壁垒,建立在医疗行业相互开放、协作的观念之上的研究视角。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康共同体都要求医学生命科学行业采取开放、包容、协作、共享的工作方式;即使在细分的临床研究领域,基于开放原则的思维也将大大加速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让患者受益。
郑杰认为,在一切以百姓的健康为最高目标的前提下,全世界越来越意识到,大规模、长期、多维度、高频度且高质量的健康医疗数据对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生命科学产业的研究至关重要。
郑杰指出,计算医学基于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医疗大数据建模,以此创造“数字生命”,以期重塑诊疗决策模式,希望更精准地为病人匹配治疗方案。比如,计算医学可以快速从数字生命的视角认识疾病与药物,协助科学家快速找到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带来更精准的“人药匹配”。
如前述提到的,眼下药物研发环节的长周期、高成本是医疗行业一大难题。在郑杰的这一理念下,药物研发的范式或得到重构,行业痛点得以突破。据国信证券研报,2022年AI药物研发是最主要的AI医疗应用市场,约占整体的28%。相关理念及技术的应用空间较大。
据悉,郑杰早前就开始在浙江树人学院树兰国际医学院开设的“计算医学”课程中担任讲师一职,推动这一细分领域的发展。
目前,计算医学已受到不少专家及监管方面的关注。2023年9月,北京大兴区曾举办2023智算医学大会,在会上,大兴区方面表示正在加快AI医疗、AI医药项目布局,完善智算医药、智算器械、智算健康等细分领域,推动计算医学成为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源、发动机。
在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也曾在建议中提到这一概念。据公开报道,戴立忠表示:“计算医学作为学科深度交叉的领域,尽管各国都在积极布局,但目前尚未达到示范效应。我国在计算医学底层技术研发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技术效能。”戴立忠提出的"计算医学中国方案",强调发挥我国在医疗数据规模、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引领共同推动AI医疗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计算医学相关理念正在在药物研发领域落地。作为倡导计算医学理念的医药创新平台型公司,哲源科技在计算医学理念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物PR00012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将用于治疗胰腺癌等恶性实体肿瘤。
2024年,树兰医疗旗下树兰(杭州)医院和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三方联合共同申请的浙江“全省人工器官与计算医学重点实验室”获审批通过。树兰医疗表示,实验室将基于AI模型和计算医学研究,专注在人工器官精准替代与修复新技术等方向,为全球范围内防治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提供中国经验与方案。据悉,近日树兰医疗集团树兰互联网医院发布自主研发的 AI 健康智能体 Dr.Shu(树医生)。
2025年全国两会为“AI+医疗”按下加速键。这场由"人工智能+"引发的医疗生产力革命,正在书写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新篇章,即既要追求效率提升,更要确保技术普惠,通过构建"基层首诊、智能分诊、急慢分治"的新型服务体系,让14亿人民共享健康中国建设成果。如郑杰所说,“未来的医学从业者应更多与病人沟通,为病人提供决策支持,或帮助病人进行决策,成为病人的伙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技术创新迭代加速,中国有望在AI医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全球医疗体系变革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