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河北春耕春管一线见闻

转自:新华社

新华财经石家庄4月1日(记者赵鸿宇) 春回大地,天气持续转暖,燕赵大地进入冬小麦春季管理关键阶段,春玉米播种也由南向北陆续展开,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河北省粮食全程精细精准科学管理行动全面推进,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种植效益,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争取粮食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精准服务提单产

在邢台市南和区大郝村种粮大户韩坤杰的2000亩麦田里,农技专家正通过便携式土壤检测仪等工具分析小麦生长情况。韩坤杰说,每到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总有农技专家过来指导。最近麦苗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喜人。

南和区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研究员温春爽说,一些种粮大户、农户经常根据习惯进行冬小麦田间管理,但有的人更换了品种、有时局部气候异常等,不调整管理方法可能影响最终产量。因此区里组织8支农业技术小分队,走进田间地头,根据不同播期的小麦、不同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等开展针对性技术指导,为夏粮丰收打下基础。

这样的精准服务在燕赵大地已成为常态。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河北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农技骨干、“一村一名农技员”三支队伍作用,深入开展粮食精细精准科学管理,为农户开展镇压锄划、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方面咨询服务,争取实现粮食单产提升。

刚刚过去的冬季,河北南部降水量相对较少,部分地块土壤墒情不足,如果不能及时浇水,可能影响用药、施肥效果。国网馆陶县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郝晨亮说,农田里一些机井全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为排除安全隐患,他们提前制定春耕春灌保供电方案,备齐各类常用备品备件,随时准备进行应急抢修。

目前,河北省3300多万亩冬小麦“绿意盎然”,苗情好于常年。

多措并举提效益

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种粮大户陈盟的200亩麦田中,智能灌溉系统正对小麦进行“按需供水”。陈盟打开手机,土壤含水率、土壤养分含量等数据实时跳动。“过去田间管理估摸着来,现在‘云端’决策。”陈盟说,今年农田用上了智能灌溉物联网系统,可以根据苗情精准施肥、浇水。

陈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最近一次浇地,小麦每亩用水较之前节约10立方米,同时今年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肥也更精准,预计整个小麦生长季,每亩可节约成本数十元。

同时,河北多地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统筹利用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地表水置换农业灌溉地下水,越来越多农田开始使用“活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地表水相较于井水,能够改良土壤透气性,为农作物提供更多营养。”邯郸市广平县南韩村种粮大户王保华说,农忙时节,沟渠里经常有水,拉根管子就能用,省时省力又省钱。

广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海洲说,水网建设不仅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还通过灌溉增加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平均埋深逐年上升,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绿色发展提质量

夜幕降临,石家庄市元氏县董堡村种粮大户师素敏的麦田里,一盏盏蓝紫色灯悄然亮起。“这是近几年新装的太阳能杀虫灯,利用昆虫趋光、趋色等特性,针对不同昆虫使用不同光源,引诱周围50米的害虫扑向电网,达到杀虫目的。”师素敏说,天气转暖这些杀虫灯逐步开始启用,根据过往情况看,杀虫灯能够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提升农作物品质。

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江彦军说,在有序推动杀虫灯建设的同时,他们今年将继续探索生物药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高效实用技术,不断推动“化学农药减量化”,为更多农作物提供绿色防控保障。

在邢台市南和区,不少种粮大户近期开始为玉米种子进行“二次包衣”。“播种前,将玉米种子与一些药剂进行搅拌,达到精准抗击某些病虫害的效果。”南和区东三召村种粮大户葛电云说,春玉米即将播种,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毕。

南和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韩娟说,自玉米种子“二次包衣”以来,当地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黑穗病、根腐病等病虫害发病率大幅下降,农药使用量也有所减少,提升了粮食品质。

编辑:吴郑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河北春耕春管一线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