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从“生成”到“执行”,AI进入深水区。
2025年,生成式AI的战场已不再局限于“内容创作”。随着大模型推理能力的跃迁,AI正从“会写诗”走向“会办事”——医疗工单自动分类、跨境电商客服智能应答、制造业流程自动化……企业需要的不再是“玩具级”AI,而是真正能投入生产的智能引擎。
这场变革中,开源应用开发平台Dify.AI与亚马逊云科技的深度合作,成为行业焦点。成立仅两年,Dify.AI已服务全球150个国家用户,支撑超400万次应用部署,并斩获亚马逊云科技两项年度合作伙伴大奖。双方的合作如何破解企业AI落地的核心痛点?这场技术“联姻”又将如何定义下一代AI应用范式?
“60%的AI项目卡在系统对接阶段。”Dify.AI联合创始人延君晨指出,企业原有CRM、ERP等系统如同“数据孤岛”,传统AI开发需耗费数月打通接口,导致价值验证周期过长。
Dify.AI的解法是开放架构+插件生态。
通过后端即服务(BaaS)设计,企业可直接调用API与现有系统对接,集成周期从12周缩短至3-4周。例如,某医疗企业通过Dify插件连接内部工单系统,将AI生成的解决方案自动回传,无需底层代码改造。“Dify不做颠覆者,而是在企业IT架构上做智能加法。”延君晨强调。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室能跑通,一上生产线就崩”是企业AI的常态。Dify.AI选择从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入:开发阶段全版本提供可视化编排工具,降低非技术人员参与门槛;部署阶段企业版可依托亚马逊云科技弹性架构(如Amazon EKS),实现4倍并发能力提升;运维阶段所有版本则通过监控分析模块,实时优化AI应用性能。某跨境电商客户两个月内构建900个应用,其中包括100+活跃应用,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同时,复合型人才稀缺让企业陷入僵局。Dify.AI的策略是开放式开发:业务人员可用零代码工具快速搭建Demo,开发者则通过插件市场复用成熟模块。延君晨透露,某科技巨头内部已有7600个Dify应用,均由业务团队自主开发,“让最懂需求的人直接创造价值”。
而Dify.AI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协同始于技术互补。
在模型层层面,Dify.AI直连Amazon Bedrock(支持Claude、Cohere等模型)和Amazon SageMaker(微调定制模型),实现多模型灵活调度;在数据层,集成Amazon OpenSearch,将检索延迟压至100ms以内,支撑千万级文档实时处理;在算力层面,采用Amazon Graviton处理器,计算成本降低30%,性能提升20%。
“我们不重复造轮子,而是将亚马逊云科技的能力封装成‘即插即用’的模块。”延君晨表示。这种分工让Dify.AI可专注应用层创新,而亚马逊云科技则提供底层稳定性保障。
Dify.AI的全球化策略也极具竞争力,依托亚马逊云科技遍及全球36个区域、114个可用区的基础设施,实现低延迟本地化部署;Dify插件市场与亚马逊云科技Marketplace双向导流,客户可一站式采购AI工具与云资源;Dify.AI 将合规视为基础能力,已取得GDPR、ISO 27001等认证,亚马逊云科技在安全合规领域的产品能力和实践经验为 Dify.AI 的治理体系提供了良好支持,进一步提升 Dify.AI在欧美等严监管市场的交付能力。
据延君晨介绍,日本某百年企业首次与初创公司合作便选择Dify.AI,而亚马逊云科技的信任背书成为关键推手。“保守市场更看重生态伙伴的‘技术信用’。”延君晨总结。
尽管Dify.AI已崭露头角,延君晨对技术迭代保持清醒认知:“当前AI仍处于‘半自动化’阶段,完全自主的Agent尚未成熟。”
Dify.AI的下一步是推动Agentic Workflow——在可控流程中释放AI自主性:包括支持多模态输入与长上下文记忆,增强环境适应性;基于实时反馈动态调整任务拆解策略,提升可靠性;同时,保留关键节点的人工审核,平衡灵活性与稳定性。
与此同时,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将向垂直行业深挖。“医疗与制造业占我们客户群的40%,这些领域对合规性与场景深度要求极高,正是双方的优势战场。”延君晨表示。
Dify.AI与亚马逊云科技的合作,本质是一场AI基础设施的重构:在开发范式上,从“写代码”到“搭积木”,降低创新门槛;在部署模式上,从“上云”到“用云”,最大化释放算力价值;在组织文化上,从“IT主导”到“全民开发”,重塑生产力关系。
当被问及“亚马逊云科技+Dify是否等于端到端AI解决方案”时,延君晨的回答意味深长:“工具链已就位,但最关键的‘人’——那些愿用AI重构业务的人——才是真正的变量。”或许,这场技术联姻的真正价值,在于为行业按下“思维进化”的加速键。(勃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