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复用餐饮具是指餐饮服务单位提供给消费者的经过反复清洗消毒使用的餐具、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用具和容器,如碗、盘、碟、口杯、酒杯、汤匙、筷子等,其作为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的传递介质,直接关系食品安全。若清洗消毒不规范,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抽检中常见的不合格问题主要涉及大肠菌群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前者反映餐具可能受到粪便污染,易引发腹泻、呕吐等肠道感染。后者虽毒性较低,但长期接触可能损伤皮肤、肝脏或引发呼吸系统过敏。
不合格原因多与操作不当有关,例如清洗不彻底导致油渍或食物残渣残留,水池混用造成交叉污染,消毒柜中餐具摆放过密影响灭菌效果,餐具摆放朝向错误导致积水残留,设备未定期清洁造成对餐具的二次污染,设备故障未定期检修影响性能,使用不合格洗消产品,消毒浓度、温度或时间不达标,以及保洁措施缺失导致二次污染等。
规范操作需从采购合规产品做起,如实记录洗涤剂和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化学消毒应现配消毒液,专用水池需明确标识并定期清洁,严格按说明书配比浓度并彻底冲洗。物理消毒需确保设备容量适配,定期检查维护,消毒温度和时间须达标,餐具摆放应留空隙确保受热均匀。消毒后餐具应及时放入专用保洁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清洗时,手工操作需分类、去残、浸泡、洗涤及冲洗,水温控制在40℃左右,洗涤剂应符合国家标准;机器清洗按说明书执行。消毒可选择物理或化学方式,物理消毒需确保温度达标(如蒸汽100℃保持10分钟以上,红外线120℃保持10分钟以上),化学消毒需按浓度要求浸泡并彻底冲洗残留。保洁环节应确保餐具干燥后存放于封闭洁净环境,避免与杂物混放,定期清洁保洁设备并记录维护情况。
消费者在使用复用餐饮具时,应主动观察餐馆环境。首先确认消毒柜是否正常运作且餐具摆放规范,避免“摆设式”消毒。检查餐具外观是否光洁无残留,拒绝使用有异味或附着油渍的餐具。使用前可询问是否已消毒,并优先选择提供公筷公勺的餐馆,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来源: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湖北省枣阳市市场监管局网站 本报实习记者蒋函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