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京报网
“北京是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在北京,每天都可以见到无数年轻人带着梦想试图改变世界。”“如果你向往一个能培育成长、蕴藏机遇、充满归属感的城市,北京正是理想之选。”“这座城市会赋予每个坚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机会。”“北京能让千年古树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年轻人为什么争相在北京扎根逐梦?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上,5位“80后”“90后”中外青年人才代表给出答案。他们分享逐梦故事,传递着北京这座城市的温度与胸怀,用亲身经历向全球人才发出了“聚北京·创未来”的邀约。
五湖四海青年享公平发展机遇
从200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求学,再到如今任北京智源研究院院长,“80后”王仲远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远超在家乡的生活年头,“北京已经成为我新的故乡。”他直言,尽管期间也曾在海外工作,但北京始终是他心之所向。
“这是一座引领未来、创造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北京给王仲远最深的印象是“包容”,无论对来自全世界的企业,还是对五湖四海青年人才,北京都提供了公平的发展机会。只要有能力、有热情、有梦想,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
同为“北漂”的“90后”创业者陈建宇,则形容北京的包容就像清华园里的银杏大道,既能让千年古树扎根,也容得下新苗破土。他认为,北京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者,将不同背景的人才汇聚成创新的洪流。他和团队创办人形机器人科技公司——星动纪元的历程就是例证。
他刚回国那段时间,在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他的学生和工程师团队来自五湖四海,不约而同选择扎根北京,日复一日干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让机器人从图纸上站起来。当公司的首款人形机器人“小星”第一次在雪地里摇摇晃晃迈出三步时,整个团队抱在一起欢呼。那一刻大家都感到,“北京有让技术落地生根的土壤。 ”
这种土壤来自哪?陈建宇不假思索地说,来自中关村创业大街飘着咖啡香的政策扶持,来自清华、北大实验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来自投资人敢于押注未来的眼光。创业就像机器人学走路,摔跤是常态,站起来才是本事。“北京教会我用北方人的豪爽去拥抱试错的痛快。我们要继续在这座城市,用技术的齿轮咬合未来的星辰大海。”他说。
最大的“造风之城”
“穿越回十年前,想象这样一个产品——几乎没有需求、没有基础设施、没有供应链,竞争对手都是全球超级明星企业,甚至用户也不理解。您作为投资人,会不会投?”科技投资人焦腾首先抛出这个问题。
这是他曾面临的真实选择。十年前,中国的智能电动车产业刚起步,焦腾作为理想汽车的独家天使投资人,从该企业只有一个人起步,连投7轮。
十年巨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了全世界70%,是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加起来总和的两倍,理想汽车也发展成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车企。
作为亲历者,焦腾非常清楚这中间的不易,“北京是企业发展最坚强的后盾,给予了持续政策、资金、环境以及大量人才供给的支持,如今北京又诞生了小米汽车,可谓同城‘双子星’,全球绝无仅有。”
“在北京作为一名投资人,是很幸福的,因为每天都可以见到无数年轻人带着各种梦想去试图改变世界。”在焦腾看来,北京创新创业创投从未停息,创业者不必追逐风口,因为这里本身就是最大的“造风之城”。这里有全球最集中的人才资源,以全球最快的速度每天诞生超过300家科技创业公司,在清华和中关村,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时间,集齐全球顶级的人才、技术、产品、资本、商业的每一块拼图。“未来十年的主线产业是人工智能,北京依然是全球主场。”
赋予每个坚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机会
金发碧眼的瑞秋已经是地道的“中国通”“北京人”。2018年,她从美国定居北京,创建了个人平台“Rachel遇见中国”,通过视频分享自己的中国故事。2021年起,她同时担任CGTN Culture栏目主持人与编辑工作。
在什刹海冰面骑行、在庙会感受春节氛围、在钟鼓楼下练习绸缎舞、品尝美味的北京烤鸭……瑞秋在北京探索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魅力,也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她和爱人在长城拍摄婚纱照,定格了这份跨越文化的浪漫。
作为生活在北京七年的外国人,瑞秋一直在致力帮助外国旅行者和旅居人士像她一样深度感知北京的万千气象。“北京给予追梦者无限可能。”她曾为全球观众制作文化内容,参与塑造城市文化图景的重要活动,接连获得2021年“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视频大赛季军、2024年《That's Beijing》年度社交媒体影响力人物。“如果你向往一个能培育成长、蕴藏机遇、充满归属感的城市,北京正是理想之选。”她有感而发。
北京给每个追梦者答案。八年时间,清华大学博士生李政就在科研的一次次试错与修正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科研远比想象中艰难,当李政在数十次尝试改进电解液配方失败时,也曾迷茫科研的意义是什么。“不要怕失败,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找到答案。”导师的教导让他重拾信心。转机出现在一次研讨会的中场休息,在和一位同学的交流中,他有了灵感。返回实验室,他迫不及待验证了新想法,终于有了期待的结果。
如今,这位来自山东的青年依旧在清华园的实验室里追寻着自己的科研梦想。他说,“这座城市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它会赋予每个坚持的人找到方向的机会。在这里,失败与突破都是成长的刻度,而我们终将在国家需要的坐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