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士 杨金金 陈松
导引头,作为空空导弹的“眼睛”,决定着导弹能否精准锁定目标。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有这样一个班组——微波工段,肩负着生产空空导弹“眼睛”重要部件的重任,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乎产品能否“看得见、跟得住、打得准”。
微波工段秉持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以铸箭人行为准则为指引,始终践行“勤学多练、严守规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高效协作、交付精品”的理念,为空空导弹精心“擦亮”眼睛。
严守规程细化工作流程
微波工段的作业范畴包含装配、焊接和测试等关键环节,职工们分布在总装厂房以及多个协同生产厂房内开展作业。工段班组拥有近200台测试设备和仪器,规模较大。为了让每名职工都能严守规章制度,从根源上杜绝违章作业行为,工段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对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进行细致梳理和细化,同时加大操作培训力度,增强职工的规范作业意识。
在设备管理方面,班组设备管理员张鹏和李修易严格落实设备管理规程,通过建立校准预警台账,对设备仪器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的维护。凭借平日里在工作中严守规程的坚持和积累,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在洛阳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暨导弹院职业技能竞赛“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赛项中,李修易所在团队获得团体第一名,他个人也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以创新破局质量隐患
生产空空导弹“眼睛”里的重要部件,工作上容不得一丝马虎,必须精装细调,用心做好每一道工序。杨金金是工艺员,在微波工段实习时,有一段经历令她记忆犹新:“在协助工人师傅装配的过程中,每次到成型这一步时,师傅都不敢让我上手,因为操作的力道和角度都是很需要操作经验的,搞不好就会损伤产品。”
微波工段的于得水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技能专家,秉承着用心干好每一道工序的态度,他尝试设计一台成型机,用新想法新思路为生产困境破局。历经9版迭代,成型机在生产线得到试运行。机器操作简单,一次成型只需要50秒左右,提高了效率,稳定了质量。
攻克新项目装配难题
微波工段承担着科研阶段的装配与测试任务。班组里,吉聪和刘桂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传统装配、测试工作。然而面对新项目,复杂的装配操作和超长的作业时间让他们犯了难,单个产品装配耗时长达24小时。
为应对挑战,吉聪和刘桂林一方面兼顾班组批产任务,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新产品装配流程,及时向设计和工艺人员请教。经过一周的反复摸索,他们成功攻克新型号装配难题。微波工段立足技能岗位,坚持勤学多练,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破解产线难题实现精益生产
微波工段曾因现场资源和交付能力短板,多次接受其他班组帮扶。面对困境,工段成立微波工段改善团队,产线长、主管领导、计划、工艺和检验人员、改善专员协同发力,识别产线问题,开展精益改进。
改善团队针对站位划分、车间布局、生产准备等关键环节,实施平衡站位划分、打造U型柔性装配产线等改进措施。2024年,班组开展54项精益改善项目。重点装配环节时间缩短16.7%,实现稳定均衡生产,精益3.0单件流产线建设成效显著。实施精益改进后,微波工段实现从“被支援”到“去支援”的转变。当其他舱段人手不足时,微波工段派出15人,与兄弟班组并肩作战4个多月,确保任务按时交付。
当配套供应厂家出现进度滞后、质量波动等情况时,于得水带队前往帮扶。他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深入配套厂一线,优化流程,化解配套任务风险。无论是分厂内部互助,还是院外帮扶,微波工段始终齐心协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微波工段班组长任乐投身航空事业21年,见证了导弹院的发展变迁。在他看来,每一个螺钉、每一次点胶、每一个焊点,都承载着航空人对产品质量的过程把控,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微波工段始终怀揣“一次交检合格率100%”的共同目标,用行动守护对质量的承诺、对岗位的担当和对航空事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