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摘要:1-3月前100房企实现累计权益销售金额5313.17亿元,同比下降约11.1%
前100房企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同比下降约11.21%,单月均价上升
“2025年1-3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研究成果显示,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占据权益销售金额的前三,分别录得496亿元、429.85亿元以及359.9亿元。建发房产和招商蛇口紧随其后,为241.3亿元、238.4亿元。保利发展、绿城中国和华润置地占据全口径销售金额的前三,分别录得630亿元、523.9亿元以及512亿元,中海地产和招商蛇口紧随其后,为462.2亿元、350.7亿元。
1-3月,前100房企实现累计权益销售金额5313.17亿元,同比下降约11.1%。前100房企实现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7551.67亿元,同比下降约11.21%。3月均价为1.9万元/平方米,同比上升24.9%。
销售门槛值方面,1-3月,前10、前30、前50房企的权益金额门槛值分别约为147亿元、37亿元和23亿元。
1-3月,前10、前30、前50房企的全口径销售金额门槛值分别约为230亿元、54.27亿元和27.2亿元。
推动供需平衡,加强金融支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关于房地产的表述。其中,首次将“稳住楼市”纳入经济工作核心目标,明确“防范重大经济风险”与“化解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双轨并行。
此外,报告还明确提出“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在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方面,首次提出“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于建设“好房子”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完善标准规范”等。
从供给侧来看,将严控新增房地产用地规模,优先消化存量用地与商办用房资源。延续“保交楼”专项行动,强化预售资金监管以维护购房者权益。地方政府获准自主确定存量房收储主体、用途及定价基准。
从需求侧来看,全面推行“因城施策”调减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措施。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与危旧房更新,激活刚性及改善性住房需求。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适用范围,定向支持租赁住房与共有产权房建设。
为了推动供需平衡,以降低库存,激活需求、金融支持三方联动发力。实际上,去年四季度以来,楼市已经止跌回稳。今年的工作目标再次提出要稳住楼市,未来可能会出台许多房地产政策支持市场企稳。
结合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为了让更多刚需和改善人群入市,各地方加大楼市支持举措。如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优化公积金政策、降低房贷利率和交易费用等,刺激释放消费需求。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2025年3月不少地方发布相关房地产政策,涉及公积金、契税补贴、降首付比、人才购房优惠、下调利率等。
期内,深圳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利息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涉及提高贷款额度、下调首付款比例、加大利息补贴力度等多项举措。
如,贷款最高额度提升至231万元、可贷额度提高至账户余额16倍、异地贷款取消户籍和首套房限制、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购买本市商品住房,不再区分首套和第二套,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调整为20%;购买本市保障性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15%。
此外,还加大利息补贴力度。累计缴存年限在1(含)-5年,补贴比例从5%提高至10%;累计缴存年限在5(含)-10年,补贴比例从8%提高至15%;累计缴存年限在10年及以上,补贴比例从12%提高至20%。
观点指数认为,核心城市聚焦存量更新,三四线城市侧重库存去化。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在政策支持下或率先回暖,但中小城市仍需依赖保障房托底,区域市场的表现将进一步分化,因此需要灵活调动现有政策,支持楼市的发展。
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价格回升,二三线城市仍依赖“以价换量”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07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4%,降幅收窄10.7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10259亿元,下降2.6%,降幅收窄14.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0.4%,降幅收窄17.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观点指数观察到,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楼市交易逐步改善,今年1-2月份市场交易持续保持稳定,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降幅分别比上年全年收窄7.8和14.5个百分点。
按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商品房销售6038亿元,同比下降2.1%;中部地区1886亿元,同比下降2.3%;西部地区2134亿元,同比下降4%;东北地区200亿元,同比下降4.9%。
住建部披露,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呈现止跌回稳的积极态势,带动房地产企业改善开发经营和资金回笼情况。不过,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之中,市场回稳还存在压力。从监测的40个重点城市来看,前两个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3%和7.1%。
从房价指数来看,2025年2月份,受春节销售淡季等因素影响,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但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从同比来看,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降幅均继续收窄。
2月份, 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上涨0.1%、0.2%和0.4%,广州下降0.2%。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上涨5.6%,北京、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5.5%、7.8%和4.4%。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的上涨0.1%转为持平,同比分别下降4.7%,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9%,降幅分别收窄0.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的上涨0.1%转为下降0.1%。其中,深圳上涨0.3%,北京持平,上海、广州分别下降0.4%和0.3%。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4.9%,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2.9%、2.1%、9.4%和5.3%。
二线城市二手住宅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7.4%,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二手住宅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8%,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观点指数认为,一线城市核心区域价格回升,主要在于此前调节土地供应,加上优质地块项目入市,推高了价格。不过二三线城市仍依赖“以价换量”,但同比降幅收窄,显示市场正缓慢复苏。
小阳春渐显,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上升
观点指数监测的6个重点城市中,3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289.19万平方米,环比2月前三周上升68.12%。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观点指数整理具体来看,北京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35.6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6.8%,同比上升70.2%。观点指数认为,北京楼市成交环比持续改善,区域板块分化仍然存在。
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期内北京楼市有不少项目吸引了市场的关注。如越秀地产北京海淀项目和樾望雲、和樾玉鳴同日开盘,当日售出超1000套,总成交金额152亿元。这是2025年开年以来北京市场开盘项目首次销售超百亿,也创下同期市场销售额的新高。海淀永丰南板块的颐海澐颂开盘,其官微公布的销售额突破72.5亿元。新宫板块的建发金茂·观宸迎来首次开盘。该项目截至当天销售了207套房源,销售金额在22亿元左右。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开发区域板块项目的销售去化较高。
上海3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66.99万平方米,环比上升86.29%,同比上升79.6%,楼市小阳春热度延续。
上海房产交易中心披露,1-2月,上海一手住房累计成交7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8%。3月新开盘项目热度居高不下,3月以来(至3月21日)共有16个项目完成认购,平均认购比为0.89,其中9个项目认购比超过1。
其中,在售项目销售速度加快,3月以来日均成交1.1万平方米,同比去年增加34%,与去年 “沪七条” 出台后的10月份的成交水平相当。
典型项目如位于黄浦区外滩街道的金陵华庭项目。该项目首期推出158套房源,每平方米均价近19万元,总价格段在4000万元至1.7亿元。该项目推出后迅速售罄,单日收金92.34亿元。
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数据显示,1-2月二手住房累计成交26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51%。3月1日至20日,成交140.5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57%。
广州商品住宅3月前三周成交面积44.4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85.79%,同比上升37.25%。住建局披露,预计一季度全市一手住宅网签面积172.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6.8%,全市11个区同比增幅均超过10%;二手住宅交易登记面积242.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2%,全市11个区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广州住建局披露,今年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态势更加巩固,新建商品房成交连续保持正增长,房价持续筑底回稳,一手住宅去化周期进一步缩短。
广州住建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一手商品房网签面积218.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7%,二手商品房交易登记面积282.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6%。从区域来看,新房成交集中在增城、番禺、白云和荔湾等,二手住房集中在番禺、天河、海珠等区域。
杭州商品住宅的成交量增长情况更为惊人。3月前三周成交面积为48.42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61.17%,同比上升98.93%。市场数据显示,截至3月23日,杭州二手房累计成交7382套,较上月飙升145%,同比去年也劲增55%。
杭州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262.4万,较2023年末增加了10.2万。由于涨价预期打开,并且“地王”效应持续拉高市场预期,消费需求有所释放。
深圳商品住宅3月前三周的成交面积为20.04万平方米,环比上升49.89%,同比上升52.98%。深圳二手房市场也在持续回暖。2025年第10周全市二手房(含自助)录得1812套,环比增长11.6%。二手房录得量已连续5周攀升,单周已超1800套。
成都市商品住宅3月前三周的成交面积为73.66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8.39%,同比上升2.9%。成都是6个重点城市中涨幅最小的,但是成交面积却并不少。
综上观察,6个重点城市均呈现成交上升的趋势,今年小阳春渐显。
房企盈利承压,业务支线表现不一
从房企已披露的财务数据发现,2024年房企深陷盈利下滑、核心净利润降幅扩大、资产负债表恶化和债务高压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住开业务是房企的核心支柱业务,由于销售下滑,对整体营收的影响较大。
尽管央国企及优质区域房企展现出韧性,但多数企业仍需通过加速去化、严控成本和债务重组应对挑战。行业整体复苏需等待政策效果释放及市场信心的重建。
这也使得企业尝试多路径探索业务的增长,不过各支线业务表现存在差异。
2024年华润置地实现综合营业额2788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开发销售型业务营业额为人民币2371.5亿元,同比增长11.8%。但毛利同比下降4.5%至603亿元,毛利率从2023年的25.2%进一步下降至21.6%。
股东应占净利润录得256亿元,同比下降18.5%。股东应占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12.5%下降至9.2%;核心净利润则同比下滑8.5%至254亿元,核心净利润率从11.1%下降至9.1%。
值得注意的是,经常性业务的收入为416亿元,同比增长6.6%。该指标贡献了核心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增长8.2%,核心净利润贡献占比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至40.7%。
招商蛇口2024年度报告显示,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89.48亿元,同比上升2.25%。录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0.39亿元,较2023年减少22.81亿元,同比下降36.09%。资产运营业务是转型方向之一,目前该业务期内实现营收约71.5亿元,同比增加7.41%,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3.99%。
中国金茂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0.53亿元。期内,公司所有者应占溢利约10.65亿元,同比增长115%,扣除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的净利润为13.33亿元,较上年度增加120%,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为15%,较上年的12%增长3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中国金茂590.53亿元的全年收入当中,商务租赁与零售商业运营、酒店经营、金茂服务以及其他分别贡献了3%、3%、5%、7%的收入。不过,酒店经营、商务租赁与零售商业运营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开发到位资金延续收缩趋势,新开工投资区域分化
到位资金方面,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5577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国内贷款2954亿元,下降6.1%;利用外资1亿元,下降90.6%;自筹资金5233亿元,下降2.1%;定金及预收款4577亿元,下降0.9%;个人按揭贷款1945亿元,下降11.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由于1-2月销售同比改善,个人按揭贷款和定金及预收款亦出现降幅收窄的情况,但整体仍处于低位,主要资金来源如国内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等延续收缩趋势,反映出房企流动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
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14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5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23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85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观点指数整理2025年2月住户中长期贷款的变动额为-1150亿元,而1月变动额为+4935亿元。2月中长期贷款出现负增长,这与2月销售短暂萎缩高度相关。
行业投资收缩,企业大多将资源投向强一二线城市,新开工在短期内仍将收缩。土地投资方面,一方面地块投资测算更加严谨,另一方面企业采取“以销定投”的方式衡量投资强度。销售表现较差的区域,企业土地投资积极性也相应更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66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6%(住宅新开工降幅28.9%)。这一降幅较2024年12月扩大6.6个百分点,且为连续第15个月双位数下滑。
对比历史数据来看,新开工面积已处于2012年同期以来的最低水平,且开工规模仅相当于2020年同期的38%。
东部地区新开工投资额同比下降11.4%,但降幅较2024年12月收窄7.2个百分点,有局部修复的迹象。中部与西部地区新开工投资额同比分别下降8.7%和3.3%,降幅较2024年扩大4.9和8.2个百分点,区域间的分化加剧。
(转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