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繁花拥簇着春的脚步,温暖如期而至。在我们生活的广袤天地间,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化作轻柔暖流,静静流淌。这些善意,或是为他人实现梦想的倾力相助,或是在他人陷入困境时伸出的有力援手,又或是凭借细微举动传递的深切关爱,无一不彰显着人性的至善至美。
温暖的爱,来自于陌生人为你“圆梦”。
在北京打拼的快递小哥张磊有个心愿——为河南老家留守的孩子们建一个图书角。
张磊有两个儿子在河南老家生活,是他最大的牵挂。小儿子今年8岁,上二年级。但前不久父子俩视频通话时,他发现孩子爱上了玩手机。这些年,张磊往老家寄过特产、玩具、衣服,但从来没有寄过书。孩子为数不多的几本书早已翻得卷了边儿,百无聊赖时,看手机、刷视频就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张磊觉得,孩子们过早接触手机上的碎片化信息,“眼睛越来越亮,心里却越来越空”,后来和同事们聊起此事,才发现这是个普遍现象,于是有了建图书角这个心愿。
圆梦的起点,就始于张磊工作的朝外街道举办的一次“微心愿”征集活动。在得知张磊的故事后,朝外街道及各社区很快发布了童书征集的消息。第二天,就有53名居民送来了自家的童书,共计408本。一本书的扉页上还贴着便利贴:“亲爱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快乐成长!”落款是“你遥远的朋友”。还有捐书的居民表示,快递员在北京工作不容易,一年到头没法陪孩子。希望这些书能稍微弥补一点孩子们童年的缺憾。
年仅8岁的男孩道明也有个梦想。“我孩子患恶性肿瘤来济南治疗,他一直很喜欢交警,梦想当交警,能让他坐坐你们的车吗?或者让他跟着交警指挥交通?”
谭女士在“济南交警”抖音号上的一条留言,引起了济南交警的注意,一场济南交警帮助病童道明的“圆梦”行动由此开始。
道明被接到了济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中交警大队女子中队,一下车,不仅有“零食花束”、警用摩托车模型、交警小熊等欢迎礼物,道明还穿上了量身定制的小交警制服,现场学习体验交通手势。
这一刻,道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瞬间成为真正的小交警,苍白的脸上有了红润的光彩。道明的妈妈谭女士也十分感动,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条留言能被如此重视。
有时候,我们的举手之劳或许能成为他人生活中的一束光。
温暖的爱,来自于急他人之所急的援手相助。
看到别人丢了东西,十分着急,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北京朝阳区和锦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张洪博决定查看监控视频、和失主一起寻找。
原来,就在张洪博街道巡逻时,路过李先生所在的律所,看他正在焦急地打电话,神情特别紧张,询问后得知李先生下午要开庭,可前一天把要用的重要文件落在了门口的花坛边。
张洪博逐帧查看监控视频后,发现文件是被一位老人于当天清晨6时许捡走了。随后,张洪博急忙拿着视频前往附近小区询问,在确认了老人不是这几个小区的居民后,他又反复查看监控画面,发现视频中的老人腿脚不太灵便,推测老人可能就住在附近。最终在附近小区保安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洪博最终找到了捡走文件的老人。就在他赶到时,老人正在打包上午捡来的物品,准备拿去变卖。
从得知事情缘由到找回丢失的文件,仅仅用时40分钟,没有耽误李先生当天下午的庭审。
同样尽职尽责、让人感动的还有发生在浙江舟山市定海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这一幕。
前段时间,一名中年男子焦急地跑进政务服务中心公安窗口,称其企业次日要进行相关作业,急需办理相关许可证,否则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得知情况后,原本已经下班的民警王璐璐穿好警服立即返岗,根据容缺受理机制为其提供了延时服务。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补证,辅警陈晓燕全程小跑拿材料。两人很快为男子补办了证件。
事后,企业负责人专程送来一面锦旗,又递上一封感谢信:“这种高效、便捷、暖心的服务正是我们企业稳步前行的助力!”
一个是社区工作者,一个是人民警察,他们真正做到了“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虽然他们都说这是“应该做的”,但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点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让“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落到了实处。
温暖的爱,还来自于陌生人之间的细微关怀。
在偌大的城市拥挤的地铁上,一张小卡片给了通勤族一丝温暖。
从今年2月开始,每天乘坐地铁上班的冀先生都会在找到座位后,亮出一块写有“王府井下车”的挂牌,以方便需要座位的乘客准备落座。
对于每天长距离奔波的通勤族来说,在地铁上等座位可谓“豪赌”,有时身旁有座位的乘客一个个起身下车,周围站着的人都有了座位,可偏偏自己面前的那位乘客却迟迟没有下车。一张小小的挂牌,无异于给其他乘客亮明了答案。这种陌生人间的信息共享,缓解了许多人的通勤焦虑。
不少网友在看到这个新闻后,纷纷表示:“原来不止我偷偷想过!”“明天就去定制”“我一直也想做……”还有人说,如果挂牌者在地铁上睡着后,小牌牌也能够让周围的人在即将到站时将其唤醒,那么善意就在那一刻完成了闭环。
小小举动,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
同样是在北京,49岁的田锴被称为“行走的AED”。不管是在逛街还是遛娃,7年来他都背着一个AED背包。
2017年,田锴因为一则驴友猝死的消息,在车里备了一台AED,并开始从事相关志愿活动,向公众宣传急救常识,后来还加入了普及急救知识的队伍。至今他已经向社会单位捐赠了10多台AED设备。2018年11月,田锴向东单体育场捐赠了一台AED,几个月后,在体育馆打球的6名医生使用这台AED救回了一名心脏骤停男子。2024年,一名市民在地坛体育馆突发疾病,体育馆内的工作人员使用田锴捐赠的AED成功抢回了他的生命。
田锴和许多急救培训人员有着相同的“矛盾”心愿——希望AED设备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也希望它永远都派不上用场。
一个小小的背包,可能为素未谋面的人增添一份生命保障,这是一种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关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显得疏离,田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关怀陌生人的生命健康并非遥不可及,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当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善意,积极践行,这份爱与关怀将如春风吹遍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温情美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海萍,李拓
流程编辑:u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