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日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京津冀首轮联合宣讲活动收官,北京市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七进”系列巡讲同步启动。来自京津冀三地的8位百姓宣讲员,登台讲述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
宣讲刚开场,河北梆子率先亮相,现场听众报以热烈掌声。“刚才这一折戏,里子是我的从艺30年——8岁撕腿哭湿的练功毯、18岁倒仓时哑掉的嗓子、30岁断过的跟腱,都是我的‘戏魂’。”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郝士超,带着燕赵文化的精神走上宣讲台。
从台下只有一名观众,到推动中国皮影走向世界舞台,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剧院演员李炟橙用了16年。她用小小的身躯挺起皮影文化传承的重任,带着皮影走上大中小学讲台,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喜爱皮影戏。她还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创作了英语、德语、俄语等多语种皮影戏,在走出国门交流演出时,外国观众将皮影称为“闪电般的魔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法”项目第六代传承人、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大郝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艺达则上演了一出“传统魔术”。从自学魔术,到正式拜师学艺,王艺达白天扎根基层,晚上刻苦练功,再累再苦也依然坚持。“学会让铜钱消失,只要3个月,但学会让消失的铜钱再次流淌在文化长河中,需要一生。”他感慨,我国古彩戏法最初有300多套节目,而现在仅剩60余套。作为非遗传承人,他积极挖掘复原失传节目,并不断走上讲台,展现津派文化的独特风采。
如何让古老技艺跟上时代的步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王艺达找到了“戏法+”的宣讲形式,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认可。“相信有一天,当非遗真正‘活’在生活里、‘火’在热爱中,我们终将看到,文化自信之花开遍华夏大地。”
首轮京津冀三地联合宣讲以“一周一站”的形式,已巡讲12场,三地宣讲员同台,线上、线下多家媒体平台联动,立体呈现了三地各区域、各领域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本场报告会也是北京市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市级示范团“七进”系列巡讲的启动报告会,“七进”系列巡讲在3月至5月持续开展。(记者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