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新时代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路径优化

转自:团结报

  □ 刘超伟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联组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为形成的标志,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多党合作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选择,是对中国之治在政党政治领域的有益探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际民主、人民民主的实现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在推进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继续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主体建设

  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主体。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构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和根本保障,必须得到坚持和加强。一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领导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的自我革命,持续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和领导能力,保持党在队伍上的纯洁性、思想上的先进性、组织上的团结性。妥善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问题,要以质量为先发展一批有坚定信仰、有责任担当、有干劲闯劲、有服务本领的年轻力量进入党的队伍。二是加强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方针上的领导。向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目标出发,从照顾同盟者利益的角度思考,坚守住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使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团结合力。

  支持和推动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新时代以来,各民主党派无论在成员队伍上,还是在履职成效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还存在组织相对松散、管理较为宽松、作用发挥与时代要求存在差距等一系列问题。一是各民主党派要加强组织建设。以本党派界别为主体积极发展新成员,严格把控新成员质量关,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发展动机不纯、条件不够的人进入党派。二是各民主党派要加强思想建设。借助“五一口号”发布、新政协召开等纪念活动组织开展民主党派的思想教育活动。借助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展民主党派成员的专题培训活动。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开展好民主党派自身的主题教育,把主题教育办成提升民主党派成员思想认识、凝聚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共识的重要载体。

  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效性、科学性需要通过突出的制度效能和实践效果来体现。

  坚定不移支持和维护各民主党派依法依规开展履职工作。民主党派依法依规履行职能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要求,需要各级中共党委和各民主党派组织的共同努力。一是各级中共党委要加强对民主党派依法依规履职的正确认识。各级中共党委干部和广大中共党员要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依法依规履职是多党合作的必然要求,自觉尊重、理解、支持民主党派开展的包括民主监督在内的履职活动。二是各级中共党委要为民主党派的履职创造必要条件,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把多党合作事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在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经费预算上给予必要帮助,保障民主党派有充足的人财物力量开展履职活动。三是各级中共党委要为民主党派履职提供平台。积极开展与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中共干部与民主党派干部联谊交友机制,以中共党委的名义委托民主党派就本地区重大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活动,鼓励各级中共党委、政府职能部门邀请民主党派成员担任特约监督员、督导员等开展履职活动,建立健全民主党派直接向同级别中共党委报送信息的“直通车”制度,支持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充分发挥职能等。

  各民主党派在中共支持配合下不断增强履职能力建设。一是开展各民主党派成员的履职能力提升工作。通过制定考核标准、设置工作任务来强化民主党派成员的履职担当,通过以老带新、成员交流等形式提升成员的履职能力。为成员履职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时间保障,确保履职能够顺利开展。对履职能力较强和成效突出的民主党派成员给予奖励,调动成员履职的积极性。主动对接各级中共党委、政府、政协,承担各项政治协商、建言献策、委托调研、专项监督等任务,为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提供广泛平台和充足机会。二是持续加强“三好”“四新”“五种能力”建设。各民主党派以“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为合作出发点,以新时代“多党合作要有新气象、思想共识要有新提高、履职尽责要有新作为、参政党要有新面貌”为建设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讲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故事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制度优势,传播正确声音,回应国际关切,提升这一制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是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

  加大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充分发挥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成员、从事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专家学者的科研力量,在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理道理哲理问题上加大研究力度,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一是由中共中央组织专家编写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系列读本,突出学理性和大众性特点,打造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高度的系列读本。二是举办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类的学术论坛和年会活动。设置一定选题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学术论文,召开现场会议,组织专家分享研究成果并开展学术讨论。三是发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关研究的课题招标活动。统战工作部门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重大基础理论选题向全社会公开招标,给予研究经费,鼓励广大学者参与课题申请和深入研究,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成果。

  面对时代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历史性变迁,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具有必要性、紧迫性、正当性、重要性等显著特征,是我们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树立良好政党形象不得不着手做的事情。一是打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多主体宣介格局。充分调动党政部门、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宣介作用,充分发挥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国外留学生、跨国人员的宣介作用。二是打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多渠道宣介形式。充分利用官方与民间、团体与个人、口头与书面、线上与线下、文字与视频等一切可以使用且能够发挥作用的宣介载体,加快形成多渠道、多载体对外宣传合力。三是打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精准化宣介方式。根据受众的国籍、职业、政治偏好、文化程度等差异,采取能够迎合受众群体且有针对性的宣介活动,以期取得较好的宣介效果。

  (作者系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新时代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路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