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韦峭)3月31日,在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华大戏院和城隍庙熙熙攘攘,一场述说历史与故事的“国潮市集”热闹开场。在“三月三”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传统美食以及国潮文化项目展示,将历史与文化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古老与现代和谐共融。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五色糯米饭展台,那绝对是市集里的人气担当。展台负责人陈恩站在一旁,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笑意盈盈地展示他们的作品——五色糯米饭经巧妙组合拼成各种精巧的图案,这已不仅是满足人们味觉的美食,更是一件件艺术品。
“这些图案太可爱了,我们怎么舍得吃?”一名外地游客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些颜色都是怎么染的?用的都是什么植物?”面对游客的好奇提问,陈恩耐心地一一解答:“五色糯米饭有1000多年的历史,用天然植物染色,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寓意,以前人们蒸熟它用来祭拜祖先,表达感恩之情,后来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了。”听着陈恩的讲述,再看这糯米饭,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文化重量,每一口都是历史的味道。
不远处,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南宁剪纸技艺传承人钟昀睿手中演绎着神奇。只见她手指灵活地翻转,剪刀开合间,纸屑簌簌落下,眨眼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红灯笼便跃然纸上。周围的游客发出阵阵惊叹,眼睛紧紧盯着她的双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除了红灯笼,石巷口、水塔脚、冬泳亭、龙象塔等南宁地标建筑也在她的剪刀下一一呈现,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符号,被古老的剪纸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这么多年来,剪纸的技法一直没变,但通过剪纸所要展示的内容却一直在变。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通过镂空的方式,就能留住历史,留住我们的文化。”钟昀睿一边创作,一边和游客分享其对剪纸艺术的感悟。
机杼唧唧,经纬交错,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女孩坐在织机前,专注地编织着壮锦。五彩丝线在她手中穿梭,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一旁,一名游客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着壮锦的传说:“在宋朝,有个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她得到了启示,便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织成了一幅美丽的壮锦……”小女孩抬头听着故事,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壮锦,这一承载着壮族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织物,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除了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市集里还有各种传统美食和文创产品。游客们在各个展位间穿梭,或驻足欣赏,或品尝美食,或与传承人交流互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满足。在这里,古老的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传统,而是以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在享受潮流与美食的同时,也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探寻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