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近年来,随着广东英歌棒的火爆,天津花会的打棒也小火了一把。天津民间花会也有打棒表演,特别是高跷会的武跷,会员绑着木跷打棒,还有各种武术招式,虽然不同花会招式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观众爱看打棒,花会研究打棒,天津民间花会出会的时候,也很受追捧,被现场的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天津棒”像英歌棒那样火出圈?如何让我们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好呢?记者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探讨。
● 借助英歌棒的火热
“天津棒”的故事要被更多人看到
英歌棒,也被称作英歌舞,是流传于我国广东和福建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近几年,英歌舞火爆出圈,其网络相关话题量和直播热度都居高位。在今年正月十六举行的葛沽宝辇会上,来自广东的潮阳英歌舞者为现场20多万名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广东潮阳英歌舞表演过后,葛沽当地各道民间花会都进行了表演。南北文化的碰撞,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近年来,受广东英歌舞的影响,人们对打棒情有独钟,现场打棒表演时,观众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也因此出现不少返场反串表演。面对多是来看热闹的观众,众多天津花会的传承者,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更多的方式,让观众们了解“天津棒”的故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津南区葛沽镇青英高跷会登街表演过程中,头棒潘玺千的一套小场打棒演出一共60多个动作,上下翻飞、攻防兼备。表演者绑着65厘米高的木跷,高抬腿踱步找准鼓点,三步一跃出场,一个骑马蹲裆式,将两支棒举过头顶后瞬间向下,再伸开两臂,做大鹏展翅状,完成起式。之后锣鼓点密集起来,只见双棒在潘玺千手中交叉闪转,左防右攻……这套是必杀棒,在防守的同时,将前后左右及脚下袭来的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回去,最后一个收势,鼓点又变得温柔起来,头棒做一组谢场动作后,退场。
据介绍,天津津南区葛沽的长字、青字两派高跷和广东潮汕的英歌舞都形成于明朝,这两种广场艺术都演绎梁山好汉的故事,一个有英哥,一个叫英歌。
在天津高跷中,头棒更接近英歌舞中的人物。头棒的道具也是两支棒,不仅打棒,还在出会时通过打棒对团队进行指挥。而二棒叫英哥,有的写作“婴”“璎”或“莺”,读音一样。在天津,英哥还被亲切地称为“二哥(轻声ge)”。英哥是艺术角色,演绎故事的不同,代表人物不同,其中一个人物是哪吒,大都一身红,梳双抓髻。
津南区海下葛沽青字文武高跷艺术培训基地创始人李元喜老师介绍,葛沽青字、长字高跷中的英哥是梁山好汉乐和或者哪吒。北辰区刘园祥云普乐(虫八)(bā)蜡(chà)庙高跷会创始人刘玉新表示,该会演绎的是黄天霸捉拿费德功的故事,英哥是深入费府执行任务的小英雄贺仁杰。在天津大胡同双伞阵图秧歌老会、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等民间花会中,都有英哥。在双伞阵图老会中,人物名就叫英哥。双伞阵图老会的棒子无论道具还是扮相与英歌舞更相近。双伞阵图老会与英歌舞都不绑高跷,而是直接在地上表演。
● 酒香也怕巷子深
传统花会也需要“潮”起来
为什么现场演出效果那么好,但是在互联网上,天津花会的英哥和打棒,却没有广东英歌舞那么火爆呢?
记者先后拜访了数家民间花会组织,现场观看了20多场演出,也在网上刷了大量天津花会视频和直播,对不同观看方式形成的不同体验深有体会。
今年年初,记者在静海区台头镇大六分村登杆圣会会所听老会员贾立祥和刘凤安讲述大六分登杆的历史和传承,看到了传说中神奇的龙杆,观看了75岁的贾立祥翻单杠,听80岁的刘凤安介绍会员们的高超技艺,此后在看演出录像时,却无法体会那种现场的震撼。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记者在静海区人民广场观看花会展演,大六分村村民抬着龙杆赶来,在寒冷的天气里,光着脚板爬至杆顶,做倒挂、横悬、站在杆顶耍流星绳等高难动作,观众席叫好声不断。登杆表演时,人们在直径25厘米、长7米的杆顶做各种高难度动作,还要对抗大风,其惊险程度又提高了。
记者感觉到,花会出会,观众围观,天津民间花会丰富的广场艺术形式,恰恰需要现场观看,才能感受和体会,而当下很多网络视频出自游客之手,非专业的拍摄手法,很难让观众隔着屏幕感受到天津花会的现场魅力。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桂慕梅认为,与广东潮阳英歌舞相比,目前天津花会在互联网出圈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其一,天津花会的表演及文化含义如何引起观众情感共鸣?英歌舞融合了南派舞蹈、武术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队形紧凑整齐,角色扮相多为英雄人物,服饰多彩华丽,表演形式气势宏大。短视频中最常展现的是英歌舞集体舞部分,这部分表演也赢得了网友最多的赞叹。英歌舞集体舞中,表演者舞姿整齐划一、粗犷奔放、刚劲雄浑,表现出鲜明的英武之气。舞至高潮时, 呐喊声与锣鼓声一同响起,声音高亢嘹亮,响彻云霄,场面恢宏壮观、气势磅礴,具有极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英歌舞通常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表演,表演内容和形式贴合我国迎春纳福的喜庆热闹气氛,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的祈愿和祝福,让观众感受到豪迈、振奋与洒脱之情,观众能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较来看,“天津棒”的表演虽然独具韵味且同样具有年俗特征,但个人表演居多,不似集体舞那般震撼。此外,“天津棒”的文化内涵更具地方性,对“天津棒”文化寓意了解不多的观众,情感共鸣较弱,难以表达欣赏和认同。
其二,如何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彰显天津花会独特魅力?英歌舞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融合时尚元素,吸引更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例如,它融入了现代音乐和时尚妆容,让英歌舞的发展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此外,英歌舞不仅能在户外广场表演,也能走上室内舞台,使其有更广阔的表演空间。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推出的《潮起舞英歌》结合了流行歌曲演唱、精美舞台布景、科技灯光布置等,展现出的表演效果被网友们称为“最强过年气氛组”。英歌舞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让年轻人对其有亲切感,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而“天津棒”的表演大多延续传统,且表演难度相对较大,致使很多人难以参与其中。传承需要创新,让“天津棒”潮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三,如何利用多媒体传播,让天津花会产生出圈效应?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为英歌舞火出圈贡献了力量。传统媒体,特别是国家级权威媒体使英歌舞进入大众视野。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以转发、点赞、评论等形式,借助大数据算法频繁推广,助推英歌舞内容快速传播。短视频的裂变式传播促使英歌舞迅速扩散,达到大规模传播效果。多种渠道传播不仅让英歌舞在国内爆火,还成功“出海”,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有,最近几年网络上一直都有英歌舞的短视频,持久传播带来的叠加效应也使英歌舞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眷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特别是国家级权威媒体对“天津棒”的宣传较少,网络上有关“天津棒”的短视频数量不多,品质也不够优质,难以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
桂慕梅建议,首先,要在保留“天津棒”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表演内容,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舞蹈动作上融入时尚元素,如街舞、现代舞等,提高观赏性和吸引力。将传统音乐与流行、电子等现代音乐风格结合,创作更具感染力的民俗舞蹈音乐。在传统表演服饰和妆容中加入现代设计,使其既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表演中可以设计互动环节,增强趣味性,使“天津棒”表演更有吸引力。其次,要创新呈现方式,通过媒体矩阵,增强“天津棒”的传播力。一方面利用传统媒体,特别是国家级权威媒体,以文字、声音、图片等进行报道。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结合灯光、道具、布景等技术,制作品质精美的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表演精彩片段和幕后故事,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再次,尝试与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进行合作,将“天津棒”元素融入影视、游戏等作品中,使“天津棒”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融通线上与线下,将媒介传播与民俗舞蹈节等各类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传播。
● 看花会不是只看打棒
需要整体配合打造相关文旅产业
在天津,如果看花会,就不能只看打棒。近年来,葛沽宝辇会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年的观众已有23万余人。葛沽的登街也很值得欣赏,这是葛沽特有的民俗,葛沽的宝辇会上共有八座茶棚,正月初六开始,各茶棚开始在街头搭棚设摆,之前在庙里供奉的云霄、妈祖、眼光、泰山、琼霄、碧霄、痘疹、子孙等各位“娘娘”在各自的棚内,接受朝拜和许愿。自这时起,葛沽当地的民间花会,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晚上都要到各个棚前演出,以高跷最出彩。葛沽的二十几道高跷会,一个茶棚一个茶棚的演出。那些天,葛沽的安正道、金水街、金水东街……随处可见盛装的高跷队伍边表演边行进。在葛沽,这种仪式感很强的高跷演出,被称为登街。
登街是免费的,各道花会相亮绝活,观众或者追着一道会看到下会,或者找准一个茶棚,一道一道地迎着看,都能看到精彩的演出。追看的能够看到花会在行进过程中的队列表演,像高跷会的夹篱笆等,赶上路口,有时还会打个圆场,气氛喜庆热烈。葛沽人对此习以为常,大都有默契。记者正月初八到葛沽采访,赶上青正高跷登街,相逢的机动车,一般都是原地等候。
据介绍,之前有外地游客为看正月十六的宝辇接驾,提前一天开车过来,夜里支帐篷露营,电磁炉取暖。现在,已经有人悄悄调整攻略,提前摸清花会表演的路线、茶棚的位置,在沿线租房,演出时就能站在阳台上或靠着窗户遍看花会演出。葛沽很多企业也有请会的习俗。有的企业出手大方,请来多家实力花会表演。各个茶棚还有跑辇和驾前乐队法鼓的精彩表演,游客能近距离感受多种非遗表演的神韵。很多外地游客看花会表演之后,还到天津其他景区继续游玩。可以说,花会演出是免费的,但是带动了相关文旅消费。
如今,过年到葛沽看花会表演,已然渐渐催生出了相关的文旅产业,可是如何更好地将这个文化项目规划发展下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桂慕梅表示,扩大“天津棒”的影响力,需要汇聚多元主体的力量。首先,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持续推动“天津棒”的传承与创新。将“天津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展演、比赛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其次,要开办学习班或与学校合作开设特色课程,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表演、编导、传播等方面的人才,使更多人对于“天津棒”能够看得懂、说得准。最后,倡导企业积极参与“天津棒”的保护与传承,既可为“天津棒”演出、比赛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又可与“天津棒”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或将“天津棒”元素融入品牌营销,提升企业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促使“天津棒”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随着“天津棒”的火爆,其也会成为天津文旅产业的又一特色项目。